聊到電車,很多朋友都會問我:
「這電池充電,到底是每天都充好,還是等電量見底了再充啊?」
其實這個問題不只是你我關心,幾乎每個開上新能源車的人都會糾結。
畢竟,大家都怕電池用久了不耐用,那換電池可不是小數目!
於是乎,為了搞清楚真相,我特意去查了查相關的研究,沒想到結果還真是出乎意料…
今天就跟大家仔細聊聊這件事——知道以後,就別瞎充電了。
先說,為什麼有人認為每天充更好!
01 為什麼有人認為每天充更好?
提到這個問題,支持每天充電的觀點,其實主要出於對「電池穩定性」的考慮。
說白了,很多車主擔心電池出現「記憶效應」。
聽上去可能很陌生,簡單來說就是:
電池在不滿電狀態下反覆使用,久而久之可能會「記住」這個偏低的數值,最後導致續航下降。
儘管鋰電池不太受到記憶效應的影響,但這種擔憂早已根深蒂固了,所以很多人依舊相信這個說法。
此外,支持每天充電的人,還有一種「防止意外」的心理。
說到底,每天充電可以保持電池電量充足,避免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續航焦慮」。
特別是那些開增程或者插混的車主,別人的電池本來就很小,你還不讓他們每天充,真的很難受!
另外,充電這事就和用手機一樣。
只要電量不足時,內心就會感到不安,擔心出現意外,到時候無電可用!
在這些情況的交織下,所以不少人認為每天充更好!
不過話說回來,以上理由聽上去都很有道理,但是否真的對電池更有利?也許不然!
02 為什麼有人卻覺得要見底充?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堅持「見底再充」的方法,這個觀點背後主要是對「電池循環壽命」的考量。
簡單來說,「電池的壽命」跟它的充放電次數息息相關,每一次充電都在消耗它的「循環次數」。
如果每天都充,哪怕只用了少量電量,電池依然被算作完成了一次循環。
在這種觀點下,所以很多人憂慮頻繁充電!
覺得不如等電量降得差不多了,再一次性補滿,儘可能減少「充電次數」。
還有人則認為,「見底充」可以讓電池保持更高的活性。
你可能沒注意到,電池在較低電量時,會有一個深度放電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可以幫助激發電池的化學活性,延長電池的實際壽命。
這種說法有點類似「物盡其用」的觀念,覺得電池用得盡一點再去充,才不浪費每一分電力。
再者,習慣「見底充」的人,往往覺得這樣用車計劃更明確,避免不必要的充電麻煩。
尤其是家裡沒有固定充電樁的車主,不想為了幾格電量天天跑充電站,那就乾脆用到差不多再去充。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見底充」真的對電池更好嗎?答案還真沒那麼簡單!
03 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
那麼,回到現實,究竟每天充好,還是見底充更好?
其實,從電池科學的角度來看,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但嚴格來說,都不是最優解。
大多數電池專家更建議「中間電量」的方法,即盡量保持電量在20%-80%之間,這樣能更好地延長電池壽命。
為什麼是「中間電量」呢?
主要是因為電量過高時,電池內部的電壓會上升到4.2伏甚至更高。
在這種狀態下,電池中的電解液和正極材料,會受到更大的壓力。
這種壓力會加速電解液分解,從而影響電池的充放電效率。
此外,當電池充到高電壓時,負極表面會形成一層保護膜(SEI膜)。
雖然它能穩定電池結構,但如果電池頻繁充滿,SEI膜會越來越厚,導致鋰離子通過性變差,進而影響電池的整體性能。
更麻煩的是,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會導致「鋰晶枝」生長。
而這種枝狀物在長到一定程度時,甚至可能刺穿電池隔膜,導致電池短路,嚴重時甚至引發起火或爆炸。
另一方面,電量見底也不好。
因為當電量接近低谷時,電池內部的「電解液濃度」會迅速降低…
部分鋰離子會被「鎖」在電極材料中,形成穩定化合物。
這些「被鎖住」的鋰離子再也無法參與充放電,導致電池容量在不知不覺中縮減。
總的來說就是,不論是每天充到滿,還是見底再充到滿,都會加速電池的「老化」。
給大家的建議就是,保持電量在20%-80%之間,這樣往往最佳。
當然,鐵鋰電池因為一致性的問題,每個月要充滿一次,以校準電池,這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