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輪胎,可能是我們接觸最多,但存在感最低的東西了。
對於輪胎企業來說,兩大市場分別為原配市場以及替換市場,原配市場就是主機廠出廠時配套用的輪胎市場,攻克主機廠就能獲得巨大的生存空間。
替換市場,才是用戶最需要的的市場。
01 原配市場
原配市場,企業考慮最多的還是成本,國內呈現10萬級市場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場景,家用車需要的不是性能,而是經濟屬性。
採購成本更低的輪胎,捨棄一定的性能和nvh,已經成為當下企業採購的核心方向,如何壓縮成本遠比提升性能更重要。
國產輪胎其實已經成為15萬以內市場主要的構成者,一些定位低廉、溢價能力較弱的合資輪胎也是重要構成者,因為輪胎價格越低,越能帶來更好的價格競爭力。
2022年數據顯示,國內的原配輪胎佔到輪胎銷售總量的47%,抓住這一市場,對於輪胎企業來說就是抓住了機會。
尤其是對於善於拼性價比的國產輪胎來說,和地方車企談好價碼,有利於獲得市場。
02 替換市場
替換市場方面,國產輪胎企業顯然不具備太多的競爭力。
原配市場消費者沒有話語權,出廠配什麼輪胎就用什麼,但替換市場的輪胎更換方向掌握在消費者自己手中。
在後市場,輪胎銷量佔比巨頭依然是外資品牌。
一方面,後市場的輪胎單價遠高於原配市場,價格方面自主品牌優勢不突出,用戶更換輪胎也不是一次四條,單個更換的概率更大。
另一方面,在配方、設計方向上,外資品牌輪胎的各方面指標的確更好一些,比如說安靜、抓地力、剎車能力的確更好。
再加上,本身更換輪胎的頻率就不高,所以選擇大牌輪胎,是很多消費者更換輪胎時的心態。
從銷量來說,馬牌、米其林、固特異、普利司通依然是後市場的銷量頭牌,不僅僅銷量大而且利潤低,同時後市場的維護成本低,營銷更簡單。
國內擁有數量龐大的高端車市場,而且對高速需求要求飽滿,所以更換輪胎的方向就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價格,還考量了靜音、安全、品牌等綜合因素。
所以在後市場國產輪胎的優勢不再,雖然目前一部分國產輪胎已經突破了技術門檻,在高端輪胎市場擁有一定的競爭力,但綜合來看仍然無法和外資企業抗衡。
除了銷售成本、溝通成本更高之外,產品力本身就在千元輪胎市場缺乏競爭力。
500元是一個門檻線,也許會有人花500塊錢選擇國產輪胎,但這也是國產輪胎的極限,大尺寸國產輪胎能夠夠到這一門檻,但同樣尺寸的外資輪胎價格可能需要800元甚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