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在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活動上,比亞迪竟然出乎意料地把長城、東風、小鵬、理想等多家中國本土廠商的新能源汽車搬上熒屏,並公開讚賞。這格局獲得了廣大網友的好評和國內多家新能源汽車廠商的積極回應。
小鵬汽車創始人積極回應比亞迪
從宣傳片來看,王傳福先生髮自內心期望更多中國本土汽車崛起
2016年10月,王傳福在接受採訪時怒批某些人崇洋媚外 :"我們的高鐵全球最大規模,最大速度,還是有一些人在說,我們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在電動車技術上,我不知道這些人有沒有長腦子?為什麼不承認?為什麼一定要是外國的東西就好?"
長期以來,中國製造被外國人認為是廉價低質的代表,中國人自己同樣這麼認為。有一段時間,很多中國製造質量堪憂卻是不爭的事實,但後來更多中國本土企業持續發力,逐漸把產品質量提升上來,卻仍然處處被質疑。顯然,成見是不容易改變的。比亞迪發布百萬豪車「仰望」時,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定價太高,而外國廠商發布豪車時並不會遇到這種情況。
能夠「橫著走」的比亞迪仰望豪華汽車
即便比亞迪自身已經崛起,卻仍未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市場對中國製造「廉價低質」的成見。這就需要更多中國本土廠商依託高質量產品崛起,才有可能徹底消除這種不合理的成見。
此外,有句話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華為被外國針對就是佐證案例,如果半導體行業能多幾家華為這樣的企業,某些國家就不可能如此霸道。因此,僅有比亞迪一家中國本土汽車廠商崛起並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眾多外國廠商都針對比亞迪推出競品,那比亞迪將難以招架。
因此,站在任何一家中國本土汽車廠商角度來看,當然希望更多中國本土汽車廠商崛起,抱團發展才能共同分擔外部競爭壓力,發展得更好。
比亞迪汽車20年的艱辛發展歷程實際上也是中國本土廠商發展的縮影,對於中國本土廠商發展非常不容易這事,王傳福先生自然也感同身受。這或許就是王傳福先生髮自內心大方讚賞、祝福中國本土汽車廠商的根本原因。作為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沒有利用自己的優勢打壓國內其他競爭對手,還反過來號召其他中國同行一起為中國汽車崛起添磚加瓦,這本身就體現了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的格局。
比亞迪將多家中國本土汽車廠商新能源汽車擺在一起呼籲團結
20年投上千億卻差點失敗,但王傳福仍咬牙堅持研發,最終才迎來高光時刻
2003年,王傳福決定發展新能源汽車,在當時,這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沒人知道能不能走得通,就連大名鼎鼎的特斯拉也才剛剛成立。
那時候國內外都缺少新能源汽車產業配套。2006年,比亞迪造出F3e純電汽車,卻因缺少配套支持,不到兩年就放棄了。由於新能源汽車這條路沒有人走過,比亞迪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四處碰壁,不斷試錯。這點從王傳福在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活動現場發言時數次哽咽就能看出。
王傳福先生致辭現場一度哽咽
誰能想到,王傳福先生竟然像愣頭青一樣,在一條不知能否走得通的道路上堅持了20年?
近20年比亞迪累計投入研發上千億,但直到2019年仍一度瀕臨放棄,如果利潤繼續下降,比亞迪也許等不到明天的太陽。
最終,帶領比亞迪走出陰霾的是技術!在2019年,比亞迪終於發布刀片電池,兼顧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這個時候也標誌著比亞迪通過十幾年積累的技術集齊了「七龍珠」,量變終於發展成質變。與此同時,比亞迪不斷發布新技術,DM-i、DM-P、CTB等新技術接連商用,不斷提升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競爭力。最終在2021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終於迎來爆發點,迅速發展成為世界最大新能源汽車廠商!這是口碑積累發酵帶來的結果。
比亞迪DM-i發布會現場照片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崛起並不容易,離不開王傳福先生的堅定堅持!
2019年,比亞迪經歷連續3年利潤驟降,當年利潤僅剩16億元,但王傳福先生仍然咬牙投入84億元用於研發,堅信新能源汽車一定會成為未來發展趨勢。當時仍然看不到新能源汽車發展壯大的希望,很多人因此嘲笑王傳福這麼做是在燒錢。
在嘗到技術帶來的甜頭之後,王傳福更加堅定技術創新發展戰略。雖然2023年我國經濟壓力巨大,但比亞迪仍逆勢大幅擴招,加大研發投入。
據了解,2020年比亞迪研發人員人數為35776位。2023年,比亞迪校招人數達到3.18萬人,碩士和博士整體佔比高達61.3%,其中80.8%(25694人)的人員將會投入到研發工作,研發總人數暴漲到9.5391萬人左右。
2020-2022年比亞迪研發人員構成
王傳福先生用20年的時間給國內車企指明了一條成功之路,只有堅持技術創新,只有用心做好產品,才有可能獲得市場認可。
從發展歷程來看,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大獲成功離不開企業的技術創新,離不開企業掌舵人的格局和堅持。祝福比亞迪,祝福其他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祝福中國汽車取得更大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