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300萬輛,從簡單整車出口到海外生產,從只管銷售到自營物流、交付整套體系的全產業鏈出海,上汽集團海外市場的發展,正是中國汽車產業出口升級的縮影,也成為各車企學習的樣本
▲ 企業供圖
文 | 顏今
最近,上海海通碼頭迎來了萬輛純電動汽車MG MULAN(海外市場命名MG4 ELECTRIC),它們將被運往歐洲上市銷售。萬輛汽車發運有太多意義可說:這是中國人的首款「全球車」,是中國最大批量的純電動汽車出口,更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國際化發展取得了新突破……
▲ 企業供圖
為了這一刻,中國汽車工業和這批汽車背後的主人——上汽集團(600104.SH)已經等了太久。20年前,中國整車出口才2萬輛,現已突破200萬輛,成為全球第三大出口國,僅次於日本和德國。2007年,MG 名爵被納入上汽自主品牌板塊,開始出海,如今全球累計銷量達到了100萬輛。上汽另一自主品牌上汽大通MAXUS在海外市場累計銷售量已超17萬輛,銷往全球73個國家和地區。
銷量數據之外,一些新變化也產生了。安永大中華區先進位造與移動出行行業主管合伙人葉亮告訴筆者,如今中國汽車出口有三大變化,一是出口國家愈發全面,過去以中國友好國家和發展中市場為主,現在積極布局歐洲等主流市場;二是出口車型更先進,過去多是低成本車型,現在不少以高端車切入市場,再用中低端車走量鋪貨;三是出口戰略從過去的被動式或嘗試式,到現在的主動出擊,除了當地建廠,還自建銷售渠道、定製化開發車型等。
已經深耕海外市場十餘年的上汽集團,也經歷著類似的變化。而上述一萬輛出口歐洲的汽車——MG MULAN,則是上汽對自己取得出海成績的最新總結。
2021年,上汽集團海外市場銷售69.7萬輛,同比增長78.9%,連續六年奪得國內車企榜首,海外每賣出三輛中國車,就有一輛是上汽造。具體到上汽自主品牌MG,則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單一品牌海外銷量冠軍」。目前,上汽集團成為國內首家累計海外銷量突破300萬輛大關的車企,形成歐洲、澳新、美洲、中東、東盟、南亞六個「五萬輛級」區域市場,而MG也在今年7月13日,達成累計出海100萬輛的成績。
這次首發歐洲的MG MULAN,不僅寄託了上汽的希望,也彰顯了中國車企藉助新能源汽車換道超車跑贏傳統汽車強國的信心。
從0到300萬輛,從整車出口到海外建廠當地生產,從單純賣車到自營海運物流、銷售體系等,上汽集團海外市場的布局與發展,是中國汽車出口的縮影和見證,也在成為其他車企竟相學習的樣本。
造一個沒有短板的木桶
▲ 企業供圖
如果把上汽集團的海外銷量比做木桶里的水,那麼決定水多少的,往往是最短的那塊木板。但在上汽的戰略布局裡,沒有短板一說,只有長板和更長板。
體系化,是上汽出海布局沒有短板最重要的原因——從布局之初,上汽考慮的就不是一條腿走路的整車出口路線,而是參與了從生產、運輸到在地化生產、售後服務、二手車業務等一條龍服務的每個環節。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如今上汽出海的體系化已經趨於成熟,建立了集研發、營銷、物流、零部件、製造、金融、二手車等為一體的面向全球市場的汽車產業鏈,產品和服務遍布全球90餘個國家和地區。在海外,上汽擁有矽谷、倫敦、特拉維夫3大研發創新中心,倫敦、慕尼黑、東京3大設計中心,泰國、印尼、印度、巴基斯坦4座生產基地及KD工廠,100餘個零部件生產研發基地和1800多個營銷服務網點,並開通了東南亞、墨西哥、南美西、歐洲等7條自營國際航線。
體系化布局,在關鍵時候能「救命」,比如上汽集團旗下的安吉物流。「在上汽集團的海外體系中,安吉物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上汽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管熠中曾告訴筆者。
▲ 企業供圖
安吉物流是上汽集團旗下的物流企業,擁有國內最大的汽車企業自營船隊,也是全球第一的汽車零部件和整車物流企業,配送網路覆蓋國內600餘個城市和海外100多個國家,年發運量可達千萬輛規模。在近兩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美國港口世紀大擁堵、海運費暴漲、中國汽車出口需求增長的背景下,安吉物流的存在顯得尤為珍貴。
一個樸素的循環邏輯是,只有保證運力,才能出口更多的汽車;只有賣出更多的汽車,才能維繫強大的物流體系。
賣車只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開始,服務如何才是拉開自己與對手差距的關鍵。其中一個細節便體現在汽車交付周期上。
「我們在歐洲交貨時間非常快,不像有的競品,買一輛車要等半年、一年。」上汽集團總裁助理、國際業務部總經理余德曾公開表示。以MG在歐洲銷售的新能源產品EZS為例,雖然其不像競品一樣在歐洲本地生產,但由於上汽旗下的華域零部件公司和安吉物流彌補了這一短板,畢竟華域零部件旗下有100餘個基地,安吉物流則覆蓋了海外100多個國家的配送網路,可以保證產品在最快時間內被運往歐洲,並在產品出現問題時,最短時間內實現零部件調配。
話說回來,體系化發展固然重要,但技術保障始終是產品的基石。在這一點上,上汽集團不但沒落下,也處處體現著體系化的影子。
一個清晰的技術圖景展現在我們眼前:經過多年發展,上汽集團共有「七大技術底座」,包括三大整車技術底座和四大關鍵系統技術底座。具體來看,三大整車技術底座為「上汽星雲」純電專屬系統化平台、「上汽珠峰」機電一體化架構、「上汽星河」氫能源專屬架構;四大關鍵系統技術底座為「藍芯」動力總成系統、平台化「魔方」電池系統、「綠芯」電驅動系統、「銀河」全棧智能車解決方案。
在「數據決定體驗,軟體定義汽車」行業變革大趨勢下,上汽為了進一步加快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前瞻技術及創新工藝的布局和落地,還全面整合了自身資源優勢,在今年3月成立了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
體系化的耕耘有了收穫。在各個長板的加持下,如今上汽的海外銷量正在快速攀升,不僅連續六年成為國內車企的榜樣,實現「海外每賣出三輛中國車,就有一輛是上汽造[1] 」的盛況,還成為國內首家累計海外銷量突破300萬輛大關的車企。其中,上汽旗下MG品牌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單一品牌海外銷量冠軍」。
「95%的問題和人有關」
▲ 企業供圖
汽車出海,靠的不單單是產品技術過硬的單線思維,還需要兼顧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意識形態、消費習慣等等。就好比一個人想吃蘋果,你卻偏偏要向他推銷李子,這樣的供需不對稱,必然會事倍功半。
跨文化困境,企業出海時無法迴避的問題,「對每個國家的文化的理解、標準的理解、消費習慣的掌握,這些點點滴滴都是我們要克服的困難。」上汽國際黨委書記兼副總經理趙愛民說,「我們中國不缺強大的工程,不缺強大的製造,但是我們缺適應海外當地文化的人才。」不過在十幾年的出海歷程中,上汽逐漸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論。
體現在產品維度,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是如何從用戶需求出發推出合適的產品。
MG MULAN(MG4 ELECTRIC)便應運而生,生於全球又賣往全球。這是上汽準確把握海外消費者對安全、環保、智能、操控等方面的多樣化需求,充分結合自身國際一流的「星雲」純電專屬系統化平台、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創新技術,集成全球優勢資源打造中國人的首款「全球車」。
按照計劃,MG MULAN在國內和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近20個歐洲主要國家同步上市,並計劃明年進軍澳新、中東、墨西哥、南美等地區,覆蓋全球六大洲重點區域市場的80餘個國家。
本土化改造的「絕活兒」依舊在延續。在歐洲,MG MULAN的內飾風格與國內相比更為簡潔,底盤調校更硬朗,由於部分歐洲消費者有「鄉間飆車」的習慣,因此進一步提升了底盤穩定性;在天氣炎熱的中東,強化空調快速製冷;在智利等多山地區,車輛爬坡能力提升20%。
上汽集團也給自己制定了新目標。2022年,上汽集團海外銷量預計將超過80萬輛,歐洲將晉級成為上汽首個「10萬輛級」海外區域市場。對於MG MULAN,上汽集團希望它能在2023年成為中國新能源車型海外銷量冠軍,2025年成為中國首款累計銷量突破「50萬輛級」的全球車。
放眼大環境,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重視開拓海外市場。中信證券研報認為,目前全球各國正積極推出新能源汽車引導政策,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提供了黃金窗口期。預計到2030年,中國電動汽車海外年銷量有望達到250萬輛。
屬於中國汽車品牌的出海新時代已經來臨,上汽集團也將成為乘風破浪的隊伍里,最亮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