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說起李叔同想必很多人會陌生,但提到他另一個名字「弘一法師」,或許都會恍然大悟,關於他才子的評價已經流傳了將近百年。這位得道高僧的生平跌宕起伏,也造就了不凡的心性、頭腦。那麼,在他面臨生命凋零的時候,究竟如何坦然面對的呢?

01

弘一法師自幼生長在天津的富庶人家,祖上靠經營販鹽生意發家,成為了遠近有名的大戶。不過李家同樣注重對子女後人的教育,以嚴苛方式對待,到了弘一法師父輩那一代,父親已考取清朝年間進士,官至吏部高官,並將家業進一步壯大,一度被譽為天津巨富。足以可見,弘一法師的童年錦衣玉食、令人艷羨,至少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他不用擔心吃不飽穿不暖,還有心思學習五花八門的技藝。

弘一法師與佛門的緣分,其實在他幼年時就已經結下。原來,他們一家人幾乎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每天都要堅持念佛誦經,弘一法師在一旁聽著聽著也不禁沉浸其中,搖頭晃腦學習著大人的樣子。

到了上學的年紀,弘一法師進入書院求學。別看他年紀雖小,卻身負過人的才幹,每逢寫作都才思如泉湧,覺得紙張金貴、格子稀少,於是在一格中改寫兩字,在師生中獲得了「李雙行」的名號。原本老師想責備他違反規矩,可通讀全文後驚訝地合不攏嘴,不敢相信這是一個少年可以寫出的佳文。

02

除了學習之外,弘一法師涉獵廣泛,尤為鍾愛戲曲表演,一有空便到戲園聽戲,是遠近聞名的鐵杆票友。他表面上不務正業,實則對先進思想充滿渴求,致力於傳播與廣大學子,先後成立了「滬學會」、「春柳社」等團體,並開創了我國近代話劇的先河,親自扮演過「茶花女」,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在封建時代看來,弘一法師此舉簡直不可理喻。但世俗的偏見,並沒有打擊到他的內心,反而成為了激發靈感的源泉,創作出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

為了追求精神的凈土,弘一法師將其視作終生的理想目標,直到1916年他看到了「斷食」,往日對佛法的記憶再度湧上心頭。或許,他認為這是命中注定的機緣,不久後便立馬宣布剃度出家,了卻凡間的一切牽掛。

對於妻子和兒女,弘一法師也未曾有過虧待,將前半生的積蓄全部留給他們,自己一身清貧遊歷天下,到各個寺廟中修行。作為天才,弘一法師不僅對修行得心應手,還根據自己的見解,創造了《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

03

在他出家以後期,妻子和兒女為祈求弘一法師回家,跪在門前久久不起,弘一法師見狀也沒有絲毫動搖。或許在外人眼裡看來他是殘忍的,但不能否認,他為弘揚佛法做出的重大貢獻。為了撰寫文章、參悟真理,弘一法師進行極為嚴苛的修行歷練,也在不知不覺間摧殘自己的身體。

到了1942年,弘一法師的身體情況不容樂觀,就連正常的打坐念經都難以長時間支撐。親友勸告過他,早日接受醫院治療,按時吃藥,卻被他一口回絕,認為生死輪迴乃是不可違背的規律,應當順其自然。

眼看著病情一天天惡化,弘一法師的身體就連醫生也無力回天,隨時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險。對於死亡,弘一法師並不畏懼,他唯一牽掛的,就是自己最得意的後生妙蓮法師,將自己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對方身上。

圓寂前,弘一法師將妙蓮法師叫到身邊同吃同住,把自己所寫的訃告、遺囑等等都交給了他,詳細交代了自己的後事。七日後,弘一法師圓寂的消息傳出,諸多高僧、友人為之落淚。妙蓮法師也在短短七日內,領會到了更深層次的佛法理念。

結語

弘一法師的一生無比洒脫自由,他嘗過人世間的世態炎涼,最終才在現實中頓悟真理,在藝術層次上創造更高的境界。雖然他已離開人世數十載,可他的精神財富將得到歌頌、傳承,滋養著後世的年輕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