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九「觀音佛誕日」,宜「登高望遠」,納百福迎吉祥得安康

農曆的九月十九俗稱「觀音佛誕日」,但這不是佛的誕辰,傳說這天是「觀世音菩薩」出道成佛之日。在傳統文化中,觀音就是一個救苦救難的菩薩,當然,這也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民間多有供奉觀音的塑像。

觀音的畫‬像‬有‬很多,比如、千手觀音送子觀音,持經觀音、施藥觀音等等,‬據說有‬三十幾種。由此可見,‬觀‬音‬菩薩也是個‬無‬所‬不‬能‬的化‬身‬。‬

觀音菩薩其實也不是最有實力的一個,他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也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阿彌陀佛、大勢至佛同稱「西方三聖」,也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起,並稱為「四大菩薩」。可為什麼觀音菩薩這麼出名,又倍受民間那麼多人的敬仰呢?

當然,這和民間傳說觀音的身世有著莫大的關係。人們認為,「觀音菩薩」有三個紀念日。一個是農曆二月十九,‬就‬是他出生的日子;‬另一‬個‬是‬農曆六月十九是修成正果的日子。農曆九月十九卻是他歸‬依‬佛門出家修行的日子。

據流傳,菩薩的前世是妙善公主,她出生之後就和常人不同,不喜女紅也不喜梳妝打扮,偏愛佛道,喜歡佛經。年齡越來越大,她卻執意向佛,其父甚是惱火,便把妙善關閉到後花園,並且脫去綾羅綢緞,藉此希望妙善可以回心轉意。可沒有想到的是,妙善竟然逃走到寺院出家,其父親大怒之下,下令放火燒掉寺院,所幸的是妙善得以逃脫。

後來她的‬父親得了一場怪病,全身潰爛,神‬醫‬告訴她‬要想治好‬父親的病‬,必須要用‬親人的一‬只‬手‬臂‬和眼。‬妙善不‬計‬前‬嫌‬,‬認‬為‬身‬為‬人‬子‬,‬這‬是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於是,她‬毫不猶豫,‬挖出自‬己‬的眼睛、割下手臂以此拯救父親。

父親得‬救‬了‬,‬卻‬苦‬了‬這‬妙‬善‬公主,‬不‬過‬,妙‬善‬的大‬孝‬感‬天‬動‬地‬,‬受‬三‬界‬之‬靈‬所‬敬佩,‬後來,修道得其正果。她修成正果後,觀眾生疾苦,尋聲救苦救難,因此,民間稱其為「觀世音菩薩」。當然,這也只是個傳說而已,但‬這足以說明,凡事皆有因果。

據說人間百苦千難,無論身在何處,只要一心向善不懷惡念,祈福、求子、危處求安,虔誠念其名就能聽到。一心向善之人也意在向妙善公主,這也是對妙善的一種妙用,據說,向惡之人去求而做惡事,卻會適得其反。

「百善孝為先」是我國的傳統理念,因此,妙善的所做所為也深得人心。不管怎麼說觀音菩薩受萬民所敬仰卻是事實,老人們說,農曆九月十九宜登高遠望,會受菩薩之佑護,能納吉祥保平安,事業也會順風順水,是這樣嗎?

農曆的九月十九既然成為了「觀音佛誕日」,當然人們也認為這天是個好日子。在我國傳統文化里,九是最大的陽數,九九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九月十九也不例外,「九」在十二個月中對應的是戌月,戌月也是秋天的最後一個月,五行屬金,在五行中,九月也是金至極而生冬水的月份。因此,有的地方把農曆九月九稱「重陽節」,也把農曆九月十九與九月二十九稱為「中重陽」、「尾重陽」。

古人認為,農曆九月十九「中重陽」的陽氣達到旺盛的極點,到「尾重陽」而減弱轉陰。此時登高和曬太陽是最好的日子,陽氣上升,登高可以增加身體內的陽氣,也能驅邪避病。登高不僅能眺望遠處的風景,也更能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同時,也可以體會到觀音菩薩超越平凡的境界,讓自己心態更平衡。

畢竟農曆九月十九也是秋天的尾聲,氣溫適宜,趁此陽光晾晒衣物,登高望遠吸收新鮮空氣也是最佳的選擇。其實,「登高望遠」也不是非要去爬山登高,它的寓意所指,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展望未來的心境,這是一種精神。觀音菩薩能觀其聲音去普救眾生,就是要我們去學習。

「登高望遠」是一種境界,「觀音佛誕日」是一種啟示,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多傾聽對方的心聲,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如能一心向善,不惹事生非,必能納百福迎吉祥得安康,工作順風順水,事業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