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機智揭秘和尚的魚肉,友好的開啟了共享

北宋時期,有一位備受尊敬的佛門禪師在廟中偷偷品嘗魚肉。正當他準備藏起魚肉時,他發現有人走過來了。這個人正是蘇軾,他機智地問了一句話,讓禪師捧腹大笑,毫不猶豫地將藏起來的魚肉拿了出來。

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本名林了元,字覺老,出生於饒州浮梁,是北宋時期著名的雲門宗僧人。雲門宗是禪宗流派之一,在北宋時期非常興盛。

佛印禪師從小聰慧過人,幼年便開始學習儒家經典,三歲就能熟讀《論語》。《論語》是歷史上的儒家經典之一,共有20篇492章,成書於戰國前期。佛印禪師三歲就能熟讀這樣一部著作,可見他的智慧非同凡響。

令人驚嘆的是,佛印禪師五歲時已經能夠背誦三千首古詩,被譽為當世無愧的神童。

後來,佛印禪師進入竹林寺學習,並開始研讀《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那時的佛印禪師只有十歲左右。

在年少時期,佛印禪師學有所成。19歲時,他登上廬山,拜見雲門宗第四代開山祖師延慶子榮為師。

當時的高僧們初次見到佛印禪師後,紛紛讚揚他:「骨格似雪竇,是後來的俊傑啊。」

28歲時,佛印禪師被讚譽為「英靈的納子」,他的英明才華備受推崇。接下來的四十年里,佛印禪師遊歷了許多寺廟,以他的品德和德行而聞名遐邇。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當時的北宋朝廷中,著名文學家司馬光擔任重要職位,他曾廢除了一系列新政策,這位砸缸的司馬光。

司馬光廢除了新法,而蘇軾持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不能一概否定新法,應該進行區別對待。因此,他與司馬光產生了激烈的爭論,最終蘇軾再次被貶到了瓜州

儘管蘇軾喜歡佛教,但他並不喜歡與和尚打交道。當時瓜州有一位名叫佛印的著名和尚,蘇軾聽說後感到不服氣,所以親自去見佛印禪師。

蘇軾認為,和尚都是虛偽的人,世上根本沒有真正修行的高僧,他們只是為了騙取普通人的香火錢而已。

於是,蘇軾在佛印禪師面前大談特談,涵蓋了皇帝、文武百官、國家大事以及為人處世之道等各個方面的話題。他說了很多,但佛印禪師只是靜靜地聽著,沒有作任何回應。

蘇軾更加看不起佛印禪師。於是他問佛印禪師:「在你眼中,我蘇大學士是什麼人呢?」

佛印禪師聽後,並沒有批評蘇軾,反而讚美他說:「你是一個博學多才、修養很好的人,老納遠遠不及。」

回到家後,蘇軾高興地將這件事告訴了妹妹蘇小妹。蘇小妹大笑著對蘇軾說:「你貶低他,他卻毫不生氣,反而稱讚你,你覺得誰更有修養呢?」

蘇軾恍然大悟,從那時起與佛印禪師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積善人家慶有餘

儘管佛印禪師是一位高僧,但他每天離不開酒肉。

有一天,佛印禪師正在廟中享受烤魚,恰巧蘇軾前來拜訪。佛印禪師慌亂之下將烤魚藏在了大磬(木魚)之下。

魚肉雖然被佛印禪師藏起來了,但蘇軾一進來就聞到了整個房間瀰漫的烤魚香味,他意味深長地看了佛印禪師一眼。

佛印禪師並沒有察覺到蘇軾已經看穿了他,他像往常一樣與蘇軾愉快地聊天笑鬧。

蘇軾表面上虛心恭維,但心裡卻在暗自盤算,他打算讓佛印禪師自己將魚肉拿出來。

片刻之後,蘇軾終於施展計策,向佛印禪師問道:「'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麼?"

佛印禪師毫不猶豫地回答:「積善人家慶有餘。」

剛答完,佛印禪師就意識到情況不對勁了。畢竟,蘇軾作為當朝的大才子,怎麼可能連這句都不知道呢?

果然,蘇軾哈哈大笑地說道:「既然你藏的魚(余)已經被我發現了,那我們就一起品嘗吧!不必覺得尷尬,人生本就應該有歡樂和享受。」

佛印禪師聽後輕輕搖頭,他對蘇軾的聰明才智感到讚歎。於是,佛印禪師毫不猶豫地將魚肉和美酒拿了出來,二人相視一笑,開始暢飲和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