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當陽市西南的玉泉山下,有一座享有「荊楚叢林之冠」美譽的玉泉寺。這座寺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獻帝建安年間的普凈禪師,他在山中結茅為庵,成為玉泉山佛寺的起始。南朝陳宣帝時期,普凈和尚結茅處被敕建為寺院,這就是玉泉寺的前身。
隋朝時期,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智顗在玉泉山建寺弘法,隋文帝將該寺院敕賜為「玉泉寺」。在隋唐時期,當陽的玉泉寺與浙江天台國清寺、南京棲霞寺、山東靈岩寺並稱為「天下四絕」。
玉泉寺不僅是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祖庭之一,而且也是禪宗北宗的祖庭,同時又與其他幾個佛教宗派如律宗、凈土宗、禪宗南宗等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及淵源。
另外,這裡佛教在魏晉南北朝大分裂的局面後,北方重禪定、南方重義解。隨著佛教對義理探討的日趨深入以及社會分裂局面的終結,有人出來把佛教的不同教義和南北學風統一起來,她就是被後世稱為「東土釋迦、一代宗師」的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俗姓陳,荊州華容人。初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僧名智顗。後往光州大蘇山從慧思禪師受業,慧思兼重「定」「慧」,融合南北學風,是日後智顗「止觀雙修」思想的根源。30歲前往金陵瓦官寺,講《大智度論》及《法華經》,極受陳朝僧俗尊崇。38歲時前往浙江天台山,一住十年,潛心習禪傳道,後又在陳後主的邀請下重返金陵,完成了被稱為「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法華文句》。
陳朝兩帝固然對智顗尊崇有加,隋滅陳以後,隋朝兩帝對智顗也極為優待。當時的晉王楊廣力邀智顗至揚州並為楊廣受菩薩戒,由此獲得智者大師的稱號。
隋文帝開皇十二年,智者大師堅請回荊州報答地恩,於當陽玉泉山建造寺院,隋文帝敕賜寺額為「玉泉寺」,作為弘法道場。在玉泉寺,智者大師講解了「天台三大部」的另外兩部《法華玄義》和《摩訶止觀》,由弟子章安大師灌頂記錄成書,有數千僧俗聽其講解,從其學禪者也有三百多人。
智者大師在玉泉寺僅僅待了兩年,開皇十六年又歸天台山,次年卒,享年60歲。開皇十八年,楊廣為智者大師建天台寺於天台山,大業六年改名國清寺。
智者大師創立了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個宗派———天台宗。天台宗的創立,也開創了中國宗派佛教的創建風氣,其後華嚴宗、禪宗、密宗、唯識宗、凈土宗等也接踵而建。尤其是智者大師為天台宗確立的止觀並重、定慧雙修的最高修行原則,更為各宗派所奉行。《佛祖統記》卷七載:「智者破斥南北之後,百餘年間,學佛之士,莫不自謂雙弘定慧,圓照一乘。」
智者大師在浙江天台山修行弘法,天台宗由此而得名,浙江天台國清寺更被海內外認作天台宗的祖庭。但當陽玉泉寺無疑也是天台宗的祖庭之一,不僅是因為它是由智者大師創建,還因為智者大師在此講述了他對於《法華經》的成熟理解,完成了《法華玄義》和《摩訶止觀》兩書。這兩部書是禪宗的基本思想如「三諦圓融」「五時八教」「一心三觀」「一念三千」等都是在這兩部書中提出來的。
禪宗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佛教宗派。禪宗自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開「東山法門」後,信仰者日眾。弘忍門下「堪為人師」者皆分頭弘法,隨著因人因地而傳的禪法的差異,各家爭法統、爭正統的
禪宗是佛教中影響最大的宗派之一,自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創立「東山法門」後,信仰者日益增多。弘忍門下有才華的人各自弘法,因人因地而異,導致禪宗分為北宗和南宗兩大派別。
慧能和神秀是禪宗的兩位重要人物。慧能得到南宗的傳承,成為禪宗第六祖,而神秀則在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的地區備受推崇。在爭奪禪宗法統的鬥爭中,南宗和北宗互相攻擊,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北宗在唐以後逐漸消亡,而南宗則不斷發展壯大。慧能的弟子南嶽懷讓在15歲時到玉泉寺拜恆景為師出家,學習戒律8年後在玉泉寺受具足戒,後轉投惠能門下。南嶽懷讓的弟子馬祖道一後世從他的法系則形成臨濟宗和溈仰宗。
神秀是北宗的創始人,他主張通過坐禪來達到心識轉變的禪法,強調觀心、看凈等漸修功夫。他的禪法思想強調心的重要性,認為一切善惡都是由心產生的。他還主張頓悟,但他的頓悟建立在「息妄」的漸修功夫之上,與南宗禪所主張的「直了心性,頓悟成佛」有所不同。
玉泉寺是隋唐時期天台宗和禪宗北宗的祖庭,與佛教其他宗派也有著密切的聯繫。一些著名的佛教人物如恆景、皎然、一行等都曾在這裡學習或弘法。此外,神會的弟子菏澤也曾在玉泉寺學習,後在南宗慧能門下繼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