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是一個諸文化合流的時代,科技的發達使得東西方文化的接觸更方便、頻繁,縮短了彼此間的距離。
在各種文化的差異背景中,在絕大多數地方,婦女的社會感都傾向低於男人一等,並且扮演的角色通常是附屬於男人、家庭或組織等,「幼從父,少從夫,老從子」的常論就明顯揭示了婦女的從屬地位;但是這種社會化並沒有磨滅她們繼續追求突破。
縱觀今日,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已逐漸倍受重視。
在歐美國家,男女平等已經成為大家認可的共識,在社會中也很少有公開蔑視女性人權的議論。
至於在宗教界,女性的地位還是屈居於男性之下;一些宗教儀式或慶典仍然是以男性為重要地位與靈魂角色,女性還是以枝葉或配角自居。
男女不平等的事實狀況,是世界各國文化和各大宗教的共同現象。
即便主張自由和平、否定種姓制度的佛教,也很難否認或不去正視這個現象的存在。
按理說,佛法的方便施設是為了契應解脫而安立的,既然從解脫道的體驗來說,男女是平等無差別的,因此,依解脫的平等無差另」,就不應該表現出男女不平等的傾向。
但是,在實際的教規和教義中,卻充斥著各種或輕或重的女性歧視的現象。
既然女人一無是處,何以佛陀不否定女性可以出家修行,並且能夠證得四果?所以,佛陀到底是採取肯定還是否定女性的態度呢?這似乎說明了佛教實際上不能脫離時代環境,社會風俗和意識形態來發展,在女性的觀點上,或多或少接受了當時印度風俗傳統的影響。
從佛教「勝義帝」的觀點,一切眾生平等;然而,表現在「世俗諫」的世間法上,佛教也難免受制於文化、時代、習俗、地域等時空的因素。
公元前五、六世紀,佛陀誕生時代,此時古代貴族和共和政治逐漸崩淸,王族專制政權抬頭印度女人的命運並非一開始就如此悲慘,而是自《夜柔吠陀》時代,其地位就開始滑落,變得每況愈下。
女孩的出生不僅會遭到自己家庭的嫌棄,她們和她們的家庭還會遭到外人的唾棄。
隨著女兒的成長,張羅女兒的嫁妝也常常令許多家庭愁眉不展。
此時也正是種姓制度開始的時代,女人的地位變得低下,失去自由。
甚至於今日,印度社會女人面對有「強姦之都」稱號的己國都必須學習防身術或自備防狼器材來應允生存之道。
年月新德里輪姦案更揭示了婦女在印度低下的悲慘命運。
無可諱言,佛陀要將平等理論實踐於種姓制度和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當中,確實面對種種障礙和困難。
為了使印度女人脫離命運的擺布及諸般痛苦,同時也為了避免受到其他宗教的攻擊和群眾的激烈反應,佛陀採取了緩和、漸進的方式來改變當時的社會風氣並讓男女都能得到平等學習教義的機會。
他一方面教化婦女,喚醒女性的自覺自勵來提高女性的素質水準;另一方面藉著眾生平等的切實修行體驗,自然建立男女宄竟平等解脫,逐步改變社會的差別待遇觀念。
佛教初期的僧團組織都以男性為主導,所以在教典中,出現很多痛斥歷責女性的教言,而這些教義都是針對男性修行而提出的「境像」言論;換言之,如果僧團組織是以女性為主,教義將會呈現出另一種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