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三摩呬多地(二)——《瑜伽師地論》筆記(五0八)

(卷十三)「或由未圓滿故,名非定地。謂雖得作意,然未證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為定。」

「非三摩呬多地」的第七種相貌是「未圓滿」,《披尋記》中解釋,「此中加行究竟,謂加行究竟作意。言彼果者,謂加行究竟果作意所證諸根本定。由是當知,名有作意。七作意中,前五所攝。」雖然已經「得作意」了,心念已經能和禪定的一少分作意相應了,也就是證得了近分定。

「得作意」如果按照七種作意來講,指的就是成就了前五種作意,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但還沒有證得「加行究竟」作意,和「加行究竟果」作意,沒有證得根本定。所以說「由未圓滿故,名非定地」。


「或有雜染污故,名非定地。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為種種愛味所惑,染污其心。」

第八種相貌是「雜染污」,雖然證得了加行究竟果作意,七種作意都成就了,證得了初禪,或者二禪、三禪、四禪。但卻對所證得的禪定境界,產生了愛味,心念被愛味染污了,這也屬於」非定地「。

「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謂雖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無煩惱染污,然於入、住、出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隨所欲,梗澀艱難。」

第九種相貌是」不自在「,雖然已經證得了加行究竟果作意,心念也沒有被愛味染污。但在入定、住定、出定的時候,不能隨心所欲,還是有阻礙,不是很順利地入定、住定、出定。入定的時候,不是自在的,住定、出定的時候也不自在,這也稱為」非定地「。


「或有不清凈故,名非定地。謂雖自在,隨其所欲,無澀無難,然唯修得世間定故,未能永害煩惱隨眠諸心心法,未名為定。」

第十種相貌是」不清凈「,雖然能在所證得的禪定中,入、住、出定沒有阻礙,都很順暢,都很自在。但因為所證得的禪定,是屬於世間的禪定境界,不是出世間的禪定。所以不能永斷煩惱,煩惱的種子還在,還有煩惱隨眠的諸心心法。這種情況也不能稱為定,還是屬於」非定地「。

「或有起故,名非定地。謂所得定雖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為定。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謂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為定。」

第十一種相貌是」有起「,雖然所證得的禪定沒有退失,但出定後,就沒有定了。也就是說入定的時候有定,出定以後,心念就散亂了,沒有定的境界了。這也不能稱為定,屬於」非定地「。第十二種相貌是」有退「,就是從所證得的禪定境界,退轉了,失掉了禪定的境界,這也屬於」非定地「。


這部分講解非三摩呬多地的內容,從粗的非定地講到細微的非定地,對於定境界的要求不斷地提高。如果把它當成是得定的標準來看,就是凡夫修行禪定的一條指引,直至修行出世間定的主線。對實修感興趣的學人,應該對這部分內容多加思維。

本論第六十三卷中,講了對於這六種情況的對治,有興趣的學人可以參考學習。其中的內容,比較容易理解,就不解釋了。

「依止第七現在前故,應於微劣所得定中,不生喜足。依止第八現在前故,於諸雜染應觀過失,設生愛味所/有雜染,尋即除遣,不應戀著。依止第九現在前故,於三摩地應無間修,又應善巧通達其相。依止第十現在前故,應當猛利修諦善巧。依第十一現在前故,為令不退,應不放逸。依第十二現在前故,即為彼事,應修遠離,如理作意。應隨順前,修習無間、殷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