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與魯智深》

五台山金頂

相傳文殊菩薩在中國觀光遊覽,來到了五台山,感覺這裡和佛祖修行的靈鷲山極其相似。便將這裡作為他傳經化民的殿堂。開始在這裡做佛事,設道場。

文殊菩薩是佛祖的大弟子,又是代表智慧的菩薩。所以深受海內外佛家弟子的崇拜和敬仰,五台山自然也就成了佛教的聖地。

來這裡的修行人,都必須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文殊菩薩

魯提轄由於拳打鎮關西,受恩人的指點,度入法門。拜在智真長老門下,取法號智深。從此,佛門裡多了一尊行俠仗義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出了一位有血有肉,備受民間喜歡的和尚好漢。佛門也有了別樣的光環。

魯智深與金氏父女

五戒中,魯智深有三戒難持。他曾是光鮮的公務員,管著一地的平安,歺歺有酒。雖被逼落髮為僧,但骨子裡那個顯活的魯提轄仍在。

他是有命案在身的逃犯,打死了鎮關西,殺生對他來說,已無所謂。

但凡吃公飯的,都是靠嘴吃飯,一流的口才。不妄語,就等於禁了他的話語權,談何容易!

就這三樣,普通人也難為之,別說是錚錚硬漢魯智深了。

五台山寺廟

魯智深在五台山的一段時間裡,除了和德高的智真長老能說上幾句話。別的師兄師弟不是懼他,就是辟他,很少和別人有共同語言。這樣就更增加了他奢酒的習性,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幾次醉酒呈威。也為他離開五台山種下了禍根。


大鬧五台山

大鬧五台山後,受智真長老舉薦,魯智深便離開了五台山,走上了行俠仗義的人生長路。魯智深雖然人離開了五台山,但他仍是僧家打扮,也尊智真長老為師。實際上,他仍是一名五台山的游僧。

由於後世對水滸傳的傳揚,魯智深也為五台山增加了不朽的光環。

倒拔垂揚柳

從魯智深後來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魯智深離開五台山

的真實原因:

雖然魯智深命中注定為僧,但因守不了清規,所以只能做一個遊方僧人。

從魯智深所為的大事看,都是無利己性的。而佛家的經規首先是修行,修行就是利己,這不附合他的秉性。

對於外界的事,佛門是以從善開化,超度罪逆等進行勸世。而魯智深則認為對於罪惡深重之徒,必須用武力征服。這兩者也是格格不入的。

直到魯智深在杭州六合寺坐化,都是尊照智直長老指化。由此可見魯智深心繫五台山。是一名身在五台外,心歸五台山的遊方聖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