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中國佛教史上,歷代高僧輩出,他們的教化風範,不但名重當時,且為後世立下榜樣。明朝末年,有四位德學兼備、行儀可風的高僧,世稱明末四大師。

一、憨山大師

  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安徽全椒人,十二歲從金陵報恩寺永寧和尚誦習經教,十九歲出家受具足戒,並至棲霞山從法會和尚受禪法。同年,聽無極明信和尚講「華嚴玄談」,至十玄門「海印森羅常住」處,恍然了悟法界圓融無礙之旨。翌年,於禪七中開示「審時念佛」公案,從此參究有得。

  萬曆十一年,講「華嚴玄談」,聽者近萬人,朝野同尊。並曾刺血書寫《華嚴經》,以報父母恩,神宗嘉贊其行,賜下金紙。

  萬曆二十八年,後南韶道祝和尚請入曹溪,重開祖庭,選僧受戒,設僧學,訂清規,而大振祖風。三十一年,因受紫柏大師冤獄之累,遣戍雷州,三十四年大赦,再回曹溪。然因復修南華寺大殿事,又被誣私用凈財,乃船居芙蓉江待訊二年,大病幾死。四十二年,太后崩殂,恩詔許還僧服,後結庵五乳峰下,專志凈土念佛。

  師之思想融合禪及華嚴,主張禪凈雙修、三教合一。著述甚豐,有《楞嚴經通議》《華嚴經綱要》《圓覺經直解》《般若經直解》等。熹宗天啟三年示寂,世壽七十八,世稱憨山大師。此尊稱起因於師游五台山時,見北台憨山奇秀,故取為自號。又因仰慕清涼澄觀大師的為人,因此自字澄印。

二、紫柏大師

  名真可,字達觀,號紫柏,世稱紫柏尊者。江蘇吳縣人,年輕時遊俠江湖,除暴安良。十七歲於虎丘雲岩寺投明覺和尚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入武塘景德寺閉關三年。

  萬曆元年(一五七三年)至京師,親近華嚴宗匠偏融九年,又從禪門老宿笑岩參學。因有感過去梵夾本的《大藏經》閱讀不便,於是在五台山,以明代《北藏》為基礎,參考明代《南藏》,創刻《方冊大藏經》,四年後,移至徑山寂照庵繼續刊刻,因此稱為《徑山藏》。

  大師出家後律己甚嚴,始終如一。在他住持潭柘古寺時,一日,有一多年未見的摯友來訪,與大師相談甚歡,直到用餐時,話興仍濃,因此不經意地拿起筷子就吃,等到吃了幾口以後,方才想起適才忘記飯前供養,大師於是親自授杖,自己伏地命執事僧痛打三十下,並藉此告誡大眾說:「眾生無始習氣,如油入面,牢不可破,如不痛打責罰,不易調伏也!」

  大師與憨山交誼甚篤,兩人曾共議續修《大明傳燈錄》,以振禪風。惜因憨山大師被誣私建寺院,貶謫至廣東雷州,終使此願未能完成。師於萬曆三十一年因朝廷發生內鬥,忌者趁機陷害,遂蒙冤下獄,審定死罪。師聞之,神色自若,曰:「世法如此,久住何為?」乃誦偈云:「一笑由來別有因,哪知大塊不容塵;從茲收拾娘生足,鐵橛花開不待春。」誦畢,端坐閉目而逝。世壽六十一,法臘四十一。

三、蓮池大師

  凈土宗第八祖,杭州仁和人,名祩宏,字佛慧,號蓮池。幼習儒學,十七歲舉諸生,以學行稱著。因受鄰人影響,寄心凈土,每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以自警策。

  三十二歲時,依西山無門性天和尚出家,就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受具足戒。不久,尋參四方,以遊方為務。隆慶五年(一五七一年),入杭州雲棲山,居山中廢寺,精修念佛三昧,教化遠近,衲子云集,遂成叢林。

  萬曆十二年(一五八四年)著《往生集》三卷;三十年,撰《楞嚴經摸象記》一卷。當時戒壇久禁不行,師令求戒者具足三衣,而於佛前受戒,以為證明。又制定《水陸儀文》及《瑜伽焰口法》,以濟幽冥之苦;於城內外開放生池,撰《戒殺放生文》,以誡害物。畢生倡導持名念佛,痛斥狂禪,力闡禪凈雙修,亦重視經教。晚年疾發,益勤凈業,書《三可惜》《十可嘆》以督徒眾。萬曆四十年示寂,世壽八十一,世稱雲棲和尚、蓮池大師。

四、藕益大師

  凈土宗第九祖,名際明,字藕益,號八不道人,吳縣木瀆人。少習儒學,曾撰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時,因讀蓮池大師之《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悟己非,盡焚所著。二十歲時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有所感而發出家之心。二十四歲從憨山大師的弟子雪領剃度,改名智旭。

  二十六歲受菩薩戒,翌年遍閱律藏,偶罹病將危,乃專意求生凈土。三十歲時,深切體察宗門之流弊,從此決意弘律。三十二歲,欲注《梵網經》,作四鬮於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鬮,乃詳究天台教理。

  師為人嚴峻精到,厭棄名利,固持戒品,弘揚律藏。生平以閱藏著述為業,綜學法相、禪、律、華嚴、天台、凈土諸宗教義,尤重天台宗,並主張佛、道、儒三教一致。尤其鑒於當時佛教中門戶分歧,因此力求諸宗調和。他的思想總結為三學攝歸一念,以念佛總攝佛陀一代時教。清代以後,台家講教多以師之經論經疏為依據,形成「融合禪、教、律而歸入凈土」之靈峰派,延續至今。

  清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一月示寂,世壽五十七,世稱靈峰藕益大師。

  師博通經教,學宗天台,並通華嚴、法相。對內融會性、相、禪、凈;對外調和儒、佛,圓融真俗二諦。但因感於正法衰替,實乃律學久廢之故,因此發願一生以弘律為己任。二十六歲時已受菩薩戒,發奮遍覽大小律藏,奠定了律學基礎。而其自身更是持戒嚴謹,是一位德行高超的比丘,一生對佛教清凈宗風的振興,實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閱覽高僧風儀,可以激勵佛子道心,因此,學佛除了閱藏讀經之外,實應多多閱讀高僧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