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中晚造像總匯

元代的國教是薩迦派(花教),創始於1073年,因該教派主寺薩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薩迦(藏語意為白土),屬於藏傳佛教。

明代造像屬於漢傳造像,早期還有一些漢傳造像的影子。永宣宮廷造像藝術是明代造像的一個高峰,整個明清兩朝沒有超越過。

什麼樣的造型才是永宣宮廷造像?

造像特徵:金水柔潤溫亮,衣紋線條流暢細膩圓潤。髮型:佛像螺發,頂有肉髻,上有寶珠。菩薩一般佛冠和髮髻並用,髮髻高盤於頭頂呈柱狀,余發自然後垂,髮絲清晰可辨,發梢在兩耳一道弧形,耳際也後各分出一條髮辮垂於肩,佛冠下邊系有形翻卷的寶繒,露膚處多塗有冷金。服飾邊口一般沒有鏨刻花紋,有花紋多蠟樣前凸出手法,蓮台多滿飾蓮瓣,蓮台珠飾多為圓珠。底部封臟多用垛口法,底板鏨刻十字金剛杵,塗有硃砂。造像和底板銅質多為黃銅。款識手法多為鏨款,多見從左到右讀法,造像重量手感適中。






此系列造像,題材類別多樣,總體藝術吸收了本時期西藏尼泊爾等造像藝術風格,同時融入了內地的漢傳審美。從造像的局部特徵看,永宣造像也存在差別,大致可分三個時期,即永樂前期、永樂後期和宣德時期。

永樂前期,是明廷造像的創立時期。造像體態優美,面相嫵媚,裝飾繁縟,氣質優雅,做工精細。其整體造型、裝飾風範基本定型,但是局部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印度和尼泊爾造像遺風,最突出的是蓮花座上的蓮花瓣,細長飽滿,勁健有力,造型優美且神韻十足,典型實例如斯皮爾曼舊藏19厘米的旃檀佛像

永樂後期,為明廷造像的定型時期。造像體態趨於平穩,較少見到三折枝式的動感姿勢,面相寬平,眉眼平直,具有明顯的漢人面相特徵,最突出的特點也是蓮花瓣,形制比永樂前期明顯寬肥飽滿,蓮瓣頭部出現卷草紋,典型實例如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的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宣德時期,主要為宣德帝在位時期(1426-1435年),是明廷造像的發展時期。承襲永樂後期特點,但軀體更趨威壯;面部更趨漢化和男性化;法相從優美轉化莊嚴。蓮花瓣更加寬肥飽滿,蓮瓣頭部的卷草紋飾更加繁縟,更具裝飾意味;衣紋的質感亦比起永樂時期強烈;體量普遍增大;整體風格和表現手法與永樂後期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現存的永宣造像中,宣德時期造像比永樂少見,這應是永宣宮廷造像實際情況的真實反映。



永宣宮廷鑄造出如此神聖的佛像賜與藏族同胞,表達了深切的宗教關懷,表現了政治家的遠大抱負和胸襟;同時通過這種賞賜,也豐富了明代宮廷造像和藏傳佛教藝術的題材與造型,為當時漢藏佛像藝術交流增添了新的內容和色彩。

什麼是永宣風格造像也就是明代中期造像(宣德晚期至正德)。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尊明代正統六年的觀音菩薩像,整像明顯為永宣宮廷造像風格的延續,其瓔珞樣式也基本照搬了永宣造像的風格,應該是一尊北京地區鑄造的造像作品,體現了永宣造像整體風格在內地的巨大影響力


正統六年故宮藏品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騎象普賢菩薩像,就是一尊典型明代中期永宣風格造像作品,整像風格直接秉承了永宣造像的風格傳統,但其題材明顯為內地漢傳佛教供奉使用


這尊藥師佛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永宣宮廷風格。明永樂、宣德兩朝佛造像藝術宮廷風格的確立,令明代造像藝術的發展的達到鼎盛繁華的頂點。此時期的造像藝術呈現出固定的華美樣式,精妙絕倫的風格特徵,對之後的官鑄造像的風格延續找到了標準的依託。此尊十五世紀釋迦摩尼造像即屬於永宣風格成熟之後產生的具有永宣樣式的標準造像。其造型和工藝水準都延續了永宣風格造像藝術的精髓。



明代晚期造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頭佛(嘉靖隆慶萬曆)

嘉靖時期,嘉靖帝已不能滿足精神上的追求,更加關注生死,這樣,在中原地區土生土長的道教就進入嘉靖皇帝的視線,他曾多次下令銷毀宮廷中的藏式金銅佛像,崇道抑佛,藏傳佛教的勢力逐漸退出中原地區,然而藏傳佛教的鑄造藝術及風格仍然影響著漢地佛教造像。漢傳佛教及其造像藝術卻因此而重新崛起。

萬曆時期,慈聖皇太后熱忱奉佛,漢地造像藝術獨盛一時,但造像樣式幾乎統一化:皆為頭大身長,體態豐雍,正襟危坐,端正高雅的漢地審美風格。不僅民間如此,宮廷皇室或雄寺大廟也開始大量鑄造銅質鎏金大佛來粉飾天平,所造之像雖然風格與民間造像類似,但往往比例規整,體格較大,身軀飽滿結實,線條簡潔流暢,豐腴而不虛,近人而不俗。



這尊銅像為明代製造,通高43.5厘米,身寬14.65厘米,座高7.44厘米。


銅像的背部鏨:「萬曆戊午孟夏佛弟子葉道卿敬造」,即這尊銅像建造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


明代晚期萬曆造像釋迦摩尼誕生像。


這一尊觀音銅像,高26cm,寬15.5cm,重5斤半,鎏金鑄造,造型精美,人物逼真,工藝先進,做工細緻,整體美觀。明嘉靖年間,朝廷有一位三品張姓官員,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他有7個兒子,對他們從小教育嚴格,祖訓要求:張氏子孫不得依靠父輩庇佑,長大後必須離家到各地去發展。便於日後尋祖,七兄弟分支以七個銅菩薩為記,有銅像者便是一脈。

  這尊觀音銅像系黃銅鑄造,背面刻著「明嘉靖四十二年三月(即公元一五六三年三月)吉日造,信人,閻經同室人劉氏男閻伯義」。此物是我國人口遷徙的見證,也是我國古代工藝水平的象徵,對於我們研究人口學民族學民俗學,明代工藝技術,特別是當前清清白白的做人,明明白白的做官,老老實實的做事,有其重要的價值。


明代嘉靖造像釋迦摩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