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藝術|(十)盛唐後期石窟藝術 四川廣元千佛崖摩崖石窟

圖1 四川廣元市千佛崖

到了唐朝寺院造像漸漸成為主流,而石窟造像藝術已不再像魏晉南北朝時期那麼興旺,但四川地區的佛教石窟造像從唐到宋一直是一個發展的高峰期。

現在給大家介紹的是四川廣元市千佛崖的摩崖石窟造像,盛唐後開鑿的石窟。


唐 四川廣元千佛涯 摩崖造像 二佛並坐窟

圖2 四川廣元千佛崖石窟 二佛並坐窟

法華經中講,佛在給眾弟子講法華經的時候,多寶佛聞訊從天而來助釋迦佛宣講法華經。佛陀見多寶佛到來起身禮敬,多寶佛便分半坐給釋迦佛。所以二佛並坐圖都是講的這個故事。

這張的照片中的兩尊佛像圓潤豐滿,沒有健壯感,而是比較豐腴肥胖的一種感覺。開臉是盛唐以後佛教造像的特點,高螺旋髮髻,開臉圓潤飽滿豐腴。

從這可以看出,廣元千佛崖佛教造像基本上是盛唐以後開鑿的,所以風格呈現出盛唐後期的豐腴肥胖的美感。

唐 四川廣元千佛涯 摩崖造像 一佛二菩薩二弟子

圖2 四川廣元千佛崖石窟 一佛二菩薩二弟子

圖3是千佛崖的另一個佛窟,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一組造像。

大家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盛唐以後肥美為主的佛造像對四川造像的影響很深。但是當不能很好的把握肥美的尺度的時候,往往會讓造像顯得很臃腫呆板,這組造像存在這個問題。我們能感受到,儘管與前面所看到的造像是同一時代,但是卻感覺會顯呆板,缺乏生動。

唐 四川廣元千佛涯

圖4 四川廣元千佛涯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

圖4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的佛龕窟。

窟中的佛菩薩弟子造像中規中矩,沒有特殊之處,但是造像保存得比較完好。比較特殊的是在窟龕前兩邊的兩尊力士像,很好的表現出唐代追求健美有力量,突出體態和肌肉動態變化的美感,這恰與窟龕內的佛菩薩造像,形成了一種靜與動的變化的感覺。


講到這裡,唐代佛教造像的模式就已經講完了,最後進行小結:

1)唐早期的健美造像風格分為長安風格和洛陽風格兩部分。長安風格佛像主要是低垂領式搭衣,袒露胸部較多。洛陽風格佛像以通肩式搭衣為主,不袒露上身。

2)長安風格主要區別在於菩薩袒露上身,佩戴的配飾比較少,沒有瓔珞,袒肩式的斜披披帛,S形扭動的身軀幅度比較大。而洛陽風格菩薩身上披掛比較多的配飾,包括瓔珞,身體扭動的幅度也相對要小一些。由此可見長安比洛陽要開放得多。

3)盛唐以後佛教造像風格發生很大的變化,由健美變成肥美的造像風格。

所以唐早期的長安、洛陽的健美風格和盛唐後的肥美風格共同構成了唐朝佛教造像豐滿多變賦予動態感的模式。這種模式對後世佛教造像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這是中國佛教造像本土化以後,佛教造像發展的最精彩最輝煌的一個時期。


#2022生機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