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修行界的傳奇:活到120歲的得道高僧,真正頓悟了佛法真諦

導讀:你是否曾經想過,人生存於世界上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從自然角度來看,我們人與世間萬物似乎都是一樣,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會走向滅亡。

這就像是一個封閉的圓環,時間註定會把我們拉回到最初的起點。那麼在生與滅的閉環之間,我們經歷這個過程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找不到一個確切的答案。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從一位傳奇人物的人生當中,去試著尋找這個問題的真相。

他是近代修行界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曾出生於官宦世家,但卻並不喜歡追求地位和名利,反而走上了出家修佛的道路。

他這一生中經歷過許多困苦與磨難,同時也有過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與迷茫。

但是在經歷過這些波折之後,他也終於參透了自己的本心,於一夕之間頓悟,實現了生命層次的涅槃,找到了屬於自己人生的終極意義。而他就是著名的一代高僧「釋虛雲」

開啟傳奇一生

清朝末年的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隨著一聲驚雷乍響,釋虛雲出生在福建泉州的府衙內院。

然而與眾不同的是,剛剛出生的釋虛雲,既沒有五官也沒有四肢,而是一個圓滾滾的肉球。

隨著這個肉球的出現,整個屋子裡的氣氛也變得異常凝重。他母親看著自己生出來的怪物,也因為驚嚇過度,而導致失血過多,最終不治身亡。

第2天一早,這件事情就在整個泉州傳的沸沸揚揚。一位雲遊到此處的醫僧聽說之後,便立即登門拜訪,隨後用一把小刀將肉球剖開,這才露出了裡面的嬰兒。

對方看過釋虛雲的面相,臨走之前還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此子生而不凡!將來必是大賢之人。

在此之後事情果然如他所說的那樣,小時候釋虛雲果然天資不凡,小小年紀便已熟讀四書五經。

對此他的父親也是倍感欣慰,畢竟自己身為泉州知府,自然也希望兒子將來能夠高中科舉,入朝為官。

不過與此同時,年幼的釋虛雲也有一些異於常人的地方。那就是他總喜歡思考一些,在常人看來毫無意義的問題。

一次外出,看見一位落魄街頭的乞丐,蜷縮在角落裡,眼神中充滿了痛苦。他剛要上前施捨,結果一轉頭又發現,一位衣著華貴的富商,居然也是滿臉失魂落魄的表情。

於是他便帶著滿心疑問,想要找父親問個清楚,為什麼身為窮人的乞丐,和身為社會上層的富商,看上去都是那麼的痛苦呢?

可結果剛走到父親跟前,就發現他的父親,居然也是滿臉愁容的在思索著什麼。

如此一來,他心中的疑惑也隨之變得更加強烈!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苦楚,整個人間彷彿就是一片苦海。難道人生在世的意義,就是為了面對這些痛苦與煩惱嗎?

這個問題似乎成了他心中的一道執念,始終揮之不去。

直到偶然間的一次機會,他在父親的書房裡,看到了一本佛經,頓時被經書中的內容所吸引。

因為按照書中所說,世人之所以會痛苦,其實都是因為情慾深重牽絆太多。被各種各樣的慾望牽動著自己的內心,得不到的想要擁有,得到的又害怕失去。

總的來說就是受到貪嗔痴的影響,而無法找到那一個真正的自我,所以才會在苦海中沉淪。

於是就從這一刻開始,在他的心中便產生了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遠離世俗的情慾和煩惱,找到一條尋求真我的道路。

或許也正是受到了這本佛經的影響,釋虛雲最終還是將自己的求真之路,定在了出家為僧這條道上。

而當他的父親得知此事之後頓覺不妙,於是便在他16歲那年,給他娶了兩個貌美如花的媳婦,想著以此來斷絕他出家的念想。

畢竟自己也是朝廷命官,兒子去當和尚說出來,不免讓人恥笑。更何況家裡就他這麼一個子嗣,倘若真的出家,豈不斷了香火?

但是說起釋虛雲這人倒也十分有趣,本以為他能夠在洞房花燭夜折騰出什麼動靜。可結果他卻始終守身如玉,甚至還帶著兩位妻子,研究起了佛法。

這樣的日子大概持續了兩年,兩年之後的一天夜裡,他悄悄留下一封書信,瞞著父親一個人偷偷來到了福建的一座寺院,正式剃度出家。

中途悟道

然而出家之後的釋虛雲,卻也並沒有像其他僧人那樣在寺廟裡打坐參禪,或者下山化緣。

而是一頭扎進了後山的深山老林里,從此隱世不出,徹底斷絕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繫。

正如他之前所認為的那樣,人們痛苦的根源,其實就在於對這個世界,有著太多難以割捨的牽絆。

比如親人之間的感情,物質生活的慾望,還有那讓人扭曲自我的權利和地位。

這一切因素都是他要躲避的對象,他就是要把自己徹徹底底的,變成一個完全脫離世俗的方外之人。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完全在山上封閉自我的釋虛雲,卻並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

因為他雖然從身體上斷絕了自己與世俗的牽連,可內心裡卻始終難以平靜下來。他時常會感受到一種莫名的煩惱,特別是在夜深人靜時,這種感覺尤為強烈。

以前沒出家的時候,總想著與世隔絕,可當他真正遠離塵世之後才發現,自己的人生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空虛與迷茫之中,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不知到底應該去追求什麼。

於是在山上隱居了10年之久的釋虛雲,決定再次回到闊別已久的紅塵世界當中。不過也正是這一個決定,讓他找到了突破困境的契機。

因為就在他下山不久之後,遇見了一個名為融鏡法師的高僧,經過一番交談,他終於找到了自己這些年修行上的弊病。

原來自己一直陷入了一個執念的怪圈當中。按照融鏡的說法,一個人貪戀世俗是慾望的體現,可像他之前那樣,一心想要逃離世俗,其實也同樣是一種非常執著的慾望。兩者從本質來講,本沒有什麼區別

真正的修行,並非一味的出世,倘若為了躲避世俗的煩惱,而選擇一個人躲進深山老林,這樣的做法與其說是在修行,倒不如說是在逃避。

假如一個人連世俗中的一切都無法面對,那麼又如何能夠克服修行路上的種種磨難呢?

聽了融鏡的這一番話,釋虛雲更加堅定了入世修行的決心,並且開始了一場長達數十年的遊歷。

在此期間,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國內的名山大川,甚至曾經遠赴西藏,之後又到了印度,兜兜轉轉一圈,最終從緬甸回到國內。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也嘗遍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見證了無數世人的悲歡離合。

漸漸的他對於世俗和紅塵,也不再像當初那樣抗拒,更不再想要去逃離。而是開始嘗試著接受和理解這個世界上的一切。

用他後來的話來說,就是感覺自己的心境逐漸趨於圓滿。但或許也是命中該有一劫,在他56歲那年,因為不慎失足落水,結果生了一場大病。

當時他的病情極為嚴重,人們都以為他恐怕熬不過這次劫難。然而就在眾弟子們將要為他準備後事的時候,他卻奇蹟般的康復了過來。

而且經歷過這次生死大劫之後,他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似乎也在無形中發生了某種變化。

而這種變化,也終於隨著一個契機的出現,促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頓悟。

那一日恰好有人來訪,弟子在添茶的時候,不小心將滾燙的茶水倒在了他的手上。剎那間只聽啪的一聲,茶杯落地摔得破碎。

而也就是在那一刻,他感覺自己的內心裡,似乎也有什麼東西被打破了一樣。隨著往日種種,在心頭一一浮現,可他卻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

因為就在杯子落地的那一瞬間,他的那一顆自我之心也隨之被摔的粉碎,而後煙消雲散。

此時的他也終於明白,世人的一切痛苦煩惱,其實都源自於那一顆自我之心。

正因為有了起心動念,所以才與外界有了牽連,倘若一個人不在執著於我,那麼他與這個世界之間,自然也就沒有了因果的牽絆。

而這種境界,便是佛經所說的「空」。在這種狀態下,其實已經無所謂出世還是入世,因為他的人生,已經有了一個新的意義和使命。

渡世之道

正所謂自渡而後渡人,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將自己從世俗的苦海中渡了出來。

因此也深知這份感悟的來之不易,同時他更希望在這個世界上,能有更多的人,能夠像他一樣真正脫離苦海,找到生命的本真。

而這一信念,也成了他在今後的人生里,唯一踐行的核心宗旨,或許到了他這個境界,也只有普渡眾生這件事情,才值得他去實行和追求。

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一邊指導弟子們的日常修行,一篇竭盡所能的為世人講經傳法。

期間還曾多次阻止各大軍閥之間的混戰,在那個硝煙起伏的亂世中,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生靈塗炭。

包括蔣介石也曾多次與他會面,探討天下局勢的發展問題,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又被推舉為佛教協會的名譽主席,負責管理宗教內部事務。

就這樣又過了幾年,時間來到1959年,此時的釋虛雲,已經是120歲高齡。

看著身體一天天衰老,他也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於是便在一天夜裡將眾弟子叫到身邊,囑咐他們說:

「我與這世間的因果連接就快斷了,算算日子,應該就在今晚。

我死後,你們要修行戒、定、慧,以清除貪、嗔、痴。

唯有培養正思維與正念,在面對眾人與整個世間時,才能有大無畏的精神,而這也是我最後給你們的告誡。」

說完之後,便對眾弟子揮了揮手道: 你們也累了,回去休息吧!

隨後他便不再言語,合上手掌,盤膝而坐,等眾弟子再度打開房門,就發現他已然圓寂,享年一百二十歲。

其實縱觀釋虛雲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分別是出世入世和渡世。他年少時隨心而動,率性而為,從繁華的世俗中遁入了空門。

之後又為了追尋人生的真諦,重新回歸塵世,去感悟生命存在於世間的意義。而隨著後來的一朝頓悟,他的整個人生,也終於得到了一次完美的升華,完成了從自度到度人的蛻變。

至於他這一生修行的核心,則完全體現在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給世人留下的「戒定慧」這三個字。戒而生定,定而生慧,慧明而見本性真如。

所謂的本性真如,其實就是破除自我的執念和慾望之後,所獲得的那一份從容與平靜。但也正是這一份從容與平靜,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卻顯得是那麼的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