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義元老力宏法師忻州車道坡人士王建屏(二)

民國十六年(1927)三月,他在太原海子邊(今兒童公園)建佛殿為市佛教會會址,又募資鑄萬斤銅佛像,供瞻仰參拜。十七年(1928)五月,赴北平任京西萬壽寺方丈,募資數千元清理寺院積債,修繕寺院。翌年,任北平佛學會副會長,主持出版《佛學月刊》。

他去北平後,太原佛教會會長由趙次隴兼任。民國二十年,他返省任山西省佛教會長,值市政當局將崇善寺改為關押小偷、煙鬼的「自新講習所」,經他多方奔走,帶領佛徒請願,方將寺院爭回,使崇善寺古剎得以保護。他對省內古寺廟,五台山廣濟茅蓬、北山寺、高平金峰寺、南大寺、趙城興唐寺、晉城青蓮寺,廣靈小方壺等建築,都曾募資修葺,做了不少工作。

他保護佛教文化,也勤於佛事,民國二十四年(1935)三月,受晉城縣縣長張澄秋(佛教徒)邀赴青蓮寺,《佛教雜誌》曾以要聞刊登「力宏和尚人晉城青蓮寺志盛」:「各處張貼標語,由城達寺,四十里連接不斷」。睹楹聯以力宏與慧遠對,宏愕然隨答一絕雲:「莫漫區區說姓名,千年對比可相衡?師名慧遠慧真遠,我號力宏力豈宏」。他虛懷若谷,不以長老自居。「自念景近桑榆,筋力衰邁,本難勝此重任,第一息尚存,曷敢自棄」。他主持寺院後,改「以尼為妻,生兒育女,承繼僧籍」的子孫製為十方長住「卒奏成效」。他雖身人佛門,但念念不忘國家大事,他希望當局切實做到,「政在養民惟德惠,情殷憂國在忠勤」(《沁縣道中》)。「奉行天道施仁術,海宇承平德化隆」(《詣天王殿》)。希望國家政治清明,「行當天下為公日,民安物阜海宇清」(《行經高平》)。當然,他的一瓣心香在當時的山西和中國是無補於事的,直至抗日戰爭爆發前一年,他還到歸綏觀音寺主持佛教受戒大會,那時他已 64歲。

抗日戰爭開始後,他歸鄉務農,耕作之暇,同三個孫子講授經史,教育孫輩「不讀日本書,不做日本事,不賺日本錢」,以民族氣節砥礪。一次,敵偽入村,彈穿入室,他鎮靜不亂,日軍破門持槍威脅,他打坐自如,蔑然視之。然而,他有時以驢代步去外邊辦事。每人入村,必下驢步行,逢人拱手,恭桑敬梓,熱情昭然。在敵偽面前,他一身正氣,日宣撫官漢奸多次重禮請他「出山」、「維持」,他以「已出家」拒之。後來敵人帶著宣紙請他寫字,他大筆直書「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南無阿彌陀佛」。敵人陰謀不逞,以後就很少「登門拜訪了」。

1939年春,當年同盟會知友續范亭率新軍暫編第一師駐寧武,五寨一帶,數次派人送信請王建屏去,他如約前往。在忻縣抗日縣政府陳縣長,縣委書記魯踐,公安局長郁峰護送下進人云中山蘆子溝,老友相見,暢論時局,互傾塊壘,共同發表了《擁護國共合作,反對晉西事變》的通電,續范亭擔心他受日偽迫害,勸他到根據地去,他以出家人身份在敵占區做抗日工作更方便謝絕,那次,續將軍送他數里才揮淚而別。

1941年 4月,他再次受續范亭約去寧武雲中山窯匡村,村裡貼著「歡迎力宏大師」的標語,舉行了歡迎會,他在會上發表了「擁護共產黨八路軍,團結抗日」的講話。當時被邀請的還有梁碩光,梁因故未去,他說:「我們是志同道合的老友,他沒來,我代表就行了」。會後,聯合發表了「反對皖南事變」的通電。那時,抗日根據地的生活很艱苦,他比續范亭大 20 多歲,續將軍想招待老前輩一下。工作人員四處找不下白面,只找了幾斤莜麵吃了一頓山藥蛋酸菜「貓耳朵」,算是很豐盛了。此次他給毛主席寫了信,表示即使風燭殘年,也要抗戰到底。

他幾次同續范亭會面都帶著小孫子,這一回,又是孫子純文給他牽驢。返回的路上,天亮前路過雲中河,剛出了高家莊(忻縣抗日縣政府駐地),日偽軍就進了村,過河時,一腳踏空毛驢受驚,老人跌人河中,河水不深卻很冷,他站起來拉著小孫子藏入蘆葦中。他對孫兒說「國難當頭,雖死何懼,如遭敵手,要有硬骨,此次事絕不要對別人言」。敵人遠去,祖孫倆才濕淋淋地上路。

1942年5月,庄磨鎮偽區長肖某扣押了月蜍村抗屬霍維成。老霍是抗戰前就參加革命工作的霍士廉同志的父親,王寫了一張條幅,「維成老漢是好人」。讓人送到偽區公所,偽區長怕八路軍找他算賬,當時就將人給放了。

1941年7月,妙舫法師圓寂於趙城興唐寺,他受妙舫遺命主持寺院。1942年3月,風聞日軍要搶走佛教經典趙城廣勝寺《趙城金藏》,他同師弟力空(廣勝寺住持)和抗日縣長楊澤生聯繫。經太岳區領導人薄一波等決定搶救,很快由抗日政府組織部隊和兵民將這一珍貴國寶《金藏》送往太岳區保藏。是年7月,日本高僧常盤大定率領日本佛教代表團來太原,他和常盤大定會同中日佛教徒舉辦了嚴修曇鸞大師圓寂一千四百周年法會,他為大會撰寫了《凈土四大師列傳》。就在其時日軍追查《金藏》,殘殺興唐寺僧眾十數人,偽省長蘇體仁親到趙城調查,他據理力爭,說他是住寺方丈,到太原同日本僧眾舉辦紀念縣鸞法會,「金藏」事與寺無關,他強烈要求處理僧眾善後,蘇體仁無詞以對,只好不了了之。

日軍侵佔太原後,海子邊市佛教會改「東本願寺」,住有日本僧眾,日軍將殿內萬斤銅佛砸碎充作軍用,為維護佛法尊嚴,他在舉辦紀念曇鸞法會後,在太原住於崇善寺向日本軍方抗爭,並得到日本僧眾支援,日酋迫於情勢,只得賠款重塑了佛像。

抗日戰爭勝利後,胡宗南調集兵力進犯陝甘寧邊區,他在太岳《新華日報》發表了「勸胡宗南勿攻延安」的聲明,斥責蔣軍「戕民害國」,呼籲停止內戰。並上書毛主席,讚揚八路軍抗戰艱苦備嘗。並預言「馬克思主義乃今日民生主義之巨臂,較之孫中山平均地權之說不無過之,數十年後自昭著於世間」。現在事實證明他說的對。他不愧是一位孫中山先生的忠誠追隨者。他住太原崇善寺,並以佛教會名義舉辦覺民小學幫助窮苦兒童人學。

1949年4月,太原解放,他參加山西省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為特約代表。並積极參与了省博物館和省佛教協會成立的籌備工作,為配合廟產登記,他發表了《忠告佛教徒文》「慨佛教麗自東法以來,凡為僧者,半皆遊手好閒,此實國家之蠹,傷害民生」。

「為僧者宜知佛之設教,原不使人素餐,所製為乞食之化者,去其貪心,而為眾生立心制行,純為高潔」。「今者政府允許各色人民皆有分地之權,則種地不惟不礙佛教,而且補助佛教,免人謂之為僧實為劫民之財以養游手之謗。為佛教徒者,尚其勉旃」。

1950 年 3 月 25日,力宏法師以 80 歲高齡在崇善寺與世長辭,省人民政府領導程子華、裴麗生,王世英同志給他送了輓聯:「大政需建設,方資倚畀宣揚,詎感端陽成明日;民氣正蓬勃,痛惜老成凋謝,惟留法語在今朝」。

力宏法師圓寂後,省佛教協會為他在南十方院建塔,塔於文革中被毀,他一生不置家業唯藏書累屋盈棟,所作詩文壘幾三尺,也於文革中被抄焚,殊為可惜。

作者

尚操(袁漢城),太原市人

郝樹侯,定襄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