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普度眾生。
普度眾生的方法到底如何?一般認為,佛學教人以涅槃之道,即達到萬念俱滅,通匯圓融,不靜不動,無有無無。這是一種無可言傳的狀態,不能稱之為境界,亦不能稱之為狀態,甚至亦不能稱之為「涅槃」。我們所以稱之為涅槃,是因為不得不藉助於某種語言來說明它。這樣一種無我無塵無礙的狀況,可以不以目視而有所見,不以耳聞而有所聽,不以心思而有所得,一切皆在自然流轉中,一絲刻意都不存在,一絲掛礙都不曾有,無我有我混同,無覺有覺隨意,然又絕非混沌,而是一派光風霽月、清晰明了的景象,是謂真如所見。為求得正果,佛針對不同資質的人,教以勤修、頓悟兩個法門。修者,可自磨鍊中逐步破除迷惘,自破除迷惘中升華境界,又自破除境界中實現圓融,終自忘卻圓融中達到涅槃。頓悟者,可自恍然間突證真如。然而,無論勤修、頓悟,皆有隻能偶有證悟而不能守持的情況,故佛要求定慧雙修,以慧得證,以定守成,方為正果。
然而,就我們所處世界而言,一切都是現實的。人民要吃飯,社會要穩定,國家要運轉,人類要繁衍生息,社會生產、社會勞作一日不可或無。沒有現實世界的勞作,就要餓肚皮。如果所有人都餓肚皮,那誰來供養佛門子弟?於是,問題就來了,佛要普度眾生,要讓世間所有人,滅絕妄念,看破紅塵,走向彼岸,現實世界怎麼辦?即便得證正果後即可無須飲食,那也除非你能在一剎那間點悟眾生,可剎那間眾生皆悟那是絕無可能的。
再者,倘若眾生皆得度,世間再無凡夫俗子,那麼,便絕了佛門的種子。因為男女都出家了,都禁慾了,都不再生育了,世上不再有新生命了,哪裡還會有小沙彌的產生?
如此,我們問:「出家」是否是佛普度眾生的基本方法呢?顯然,佛心慈悲,不會眼見世人都不事勞作而心生喜歡,不會眼見世間再無佛門種子而心滿意足,唯有生命生生不息,才能使佛門得以光大,因此,雖曰普度眾生,但「人人出家」定非世尊所願!
既不同意人人出家,又要普度眾生,怎麼辦呢?我說:普度還在人間。
我們常說「眼見為實」,佛語云:「眼見皆非實」。其實,色相既然存在,能為眼所見,就說明此相是有的。但「萬有」無始無終,故無有根源;無窮無盡,故無有著落。人並不知自己為何會處於這一刻,「我」為何會是「我」,「我」為何會成為存在的一部分,所以仔細想來,一切實相皆為虛幻,只是這種虛幻,只能感知,卻不能想得透徹,故眼見未必為實。因此,「眼見」、「所處」、「所歷」皆具有「實」與「非實」的二重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果物質世界之外另有「他界」——性質、規律完全不同的「他界」,那麼我想,「物質世界」與「他界」並無從屬關係,並無高下之別,恐怕是共同組成一種更大的無限包容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應當說是「無上」的存在、「無外」的存在,「全知」的存在。
之所以這麼講,是我認為,在佛眼裡,物質世界同樣是偉大的世界,同樣是應有的世界,同樣是實在的世界,縱使虛幻,亦是永存、偉大、極具尊榮的虛幻。因此,佛所言普度眾生,並非是引導大家盡入空門,而是要使大家通過感悟,看清世界,看淡名利,尋找到明確的方向、意義、生活方法,獲得永駐心中的快樂;並通過大眾的感悟,使夫妻恩愛、鄰里和睦、社會祥和,少一些痛苦、訴訟與爭吵;並通過恩愛、和睦、祥和等促成人間成為快樂的天堂。倘若達成了這樣的目的,便是完成了普度眾生的使命。
物質世界,終究是物質世界,「物質性」、「實體性」決定它必然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這是合乎自然的。合乎自然,佛亦不會逆之。因此,普度眾生,不是指一一引導個人,而是指普遍教化世界。如果你是佛門弟子,那麼,只求自身得證,所得究竟有限,亦非佛祖本意,只有開啟世人智慧,坦蕩世人襟懷,化解人間恩怨,滋潤世人心田,創造世間安樂祥和之社會,才是真正證得正果,才是佛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