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霞洞卧樹樓,慶福寺在西首,惜無照片遺存
我的老家在市郊新橋西堡村,小時候,大人們管村子西頭,臨河的田野邊那幢鶴立的小樓和幾幢平房叫「復生」,說早年那是一個工廠。但廠子全名叫什麼,做什麼產品,創辦於何時,「復生」是哪兩個字,我一直都不知道。後來,父親才告訴我說,他年輕時曾在「復生」工作過。那是1957年12月份,他剛從遂昌造紙廠辭職回家,閑著沒事做,通過村人介紹,進了「復生」做臨時工,當抄紙工人。「復生」全名叫溫州市復生造紙廠,生產雨傘紙等紙產品。父親在「復生」只幹了不到兩個月,就被辭退了,廠方說有新政策,臨時工一律辭退。父親進「復生」上班時,發現工友竟然大都是和尚尼姑、道士道姑還俗的。原來,「復生」就是由這一撥還俗僧侶在解放初期創辦的,取名「復生」,就是僧侶還俗、重新生活之意。
由父親的述說開始,經過多方考證,我慢慢還原了這一段歷史。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溫州一些寺廟不少僧侶還俗,參加手工業生產勞動。據《溫州市志》記載,1949年,溫州地區有僧侶2800多人,溫州城區有180多名僧侶。不少寺院改作他用,有些僧侶還俗,生活困難,人民政府扶持其生產自救。當時,市區九山河畔的凖提寺、東城下的城下寮,大多僧侶還俗,創辦造紙作坊,生產雨傘紙等。這兩個寺廟靠近河畔,便於造紙作業,像人工洗料就在河裡操作(當時尚無環保概念),搗漿(製漿)直接從河裡汲水。原市佛教會徐祖光先生(原市佛教會副會長)著書《憨憨室筆緣》,書中寫道:1950年,為了支援居士們生產自救,寂老(寂山和尚)自願讓出慶福寺五間房屋,免費讓李德勝、吳國理、徐祖光等居士創辦「大眾文具工藝社」,實行住持生產兩不誤。1951年,隨著「土改」等社會的變革,城鎮僧侶紛紛組織起來生產自救,市佛教會在民政部門的帶動下,由性禪、雪生、因凈等負責在凖提寺(市區三牌坊)籌辦復生造紙廠,市區大部分寺廟僧侶都參加了勞動生產,自食其力。1953年,復生造紙廠因生產發展,從凖提寺遷至慶福寺。這就是「復生造紙廠」的創始。
蔡永敏先生(右),原溫州打字蠟紙廠職工,偕友尋訪當年的凖提寺。寺院早被改建為民房,但凖提寺的門台還在,門台頂上還有一顆五角星浮雕,是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徵。
弘一法師與因弘法師在城下寮合影
1951年,溫州市佛教會出具委託書一份,委託慶福寺(俗稱城下寮)管理人因弘法師辦理寺廟產權變更登記手續,即產權人由因弘變更為復生造紙廠。全文如下:「本市大南門東城下慶福寺宅地面積三畝三分壹厘五毫,先前原宅之管理人系僧因弘,自本年六月間由本會接受充作復生造紙廠廠址,為此請予變更管理人姓名,本會檢同該廠之負責人之戶籍證明書一份,希予查對信實,特此證明。」
/1951年溫州佛教協會委託因弘辦理產權證明書
民國期間慶福寺土地所有權證/
原「復生」老工友,現年90歲的陳慧因老人回憶道,她少年時由於生活所迫在城下寮出家,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寺廟僧侶集體還俗時,她18歲。當時慶福寺連同其他幾個寺廟,賣掉了寺里值錢的幾口銅鐘,籌集資金創辦造紙作坊。作坊開始時只有20多個工人,後擴充到40多人。他們是1950年「集廠」,1951年政府派佛教會的性禪來領導他們創辦造紙廠,並正式掛牌成立復生造紙廠。「復生」掛牌後,廠址幾經變遷。據陳慧因老人回憶,大概是1955至56年間,政府投資主導,在市郊新橋西堡村征地建起一個有多幢房子的工廠,復生造紙廠搬遷至此。他們一家就租住在西堡村一農戶家裡,租住了七八年。陳慧因老人從小勤奮好學,天資聰明,記憶力好,像《心經》、《金剛經》等,都倒背如流。還俗上班後,她專心學習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口才好,從焙紙、投料工種做起,然後擔任廠行政職務,管理方面有一套,實現從尼姑到產業工人、企業管理者的轉變。關於「復生」遷至西堡,原「復生」老工人、西堡村原住民陳忠庭先生,今年已86歲高齡,他記憶甚好,思維清晰,記得同時一起到「復生」上班的十幾位村人名字。他回憶道: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復生」共徵用西堡村土地16畝,建了幾幢紅磚廠房。凡有被徵用的農戶不管被徵用田畝多少,一戶一個工作名額,屬國營企業性質,他家被征地1.6畝,他和村人謝慶池等10人,外加村子裡被特殊照顧的困難戶6人,1957年被安排到了復生造紙廠工作。他們幾個男的進廠後當抄紙工,女的從事揀皮、開紙等工種。「復生」在職正式職工有120多人,除了土地徵用16人和103磚瓦廠調過來4名職工,其他都是僧侶還俗的職工。
溫州打字蠟紙廠早年手工抄紙車間
遷移後的「復生」位於西堡村西北角,原是一片半島型田野,三面環會昌河,河畔楊柳依依,碧波蕩漾,廠子東邊有一個碼頭,可用於裝卸貨物,北邊另有一個渡船兒埠頭,與對岸的西山路相連。「復生」選址此地,離市區近,運輸方便,具地理優勢。父親說,「復生」廠里,不少原來做僧侶的職工就租住在村子裡,上下班時天天碰見。「復生」生產的雨傘紙,銷路好,常常供不應求,還有一位女警察,擔任門衛。與「復生」創始差不多同期,還有一家國營溫州打字蠟紙廠,它創辦於1951年,1953年遷至西山路白泉,即「復生」所在的西堡村的對岸。溫州打字蠟紙廠當時生產雨傘紙、皮紙、白棉紙(蠟紙原紙)等,後期更以曙光牌打字蠟紙享譽全國。1958年,因溫州打字蠟紙廠擴大生產規模,「復生」被併入了一河之隔的這家國營企業。父親1957年底被「復生」辭退,可能跟企業合併有關。吳永立先生1951年進溫州打字蠟紙廠,對早年情況熟悉。他說,打字蠟紙廠早年一批工人很多是「復生」合併過來的。他們還俗後,很多僧侶之間相愛、結婚,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現在市區經營一間婚慶公司的張先生,曾著文懷念他外公外婆的僧侶還俗經歷,文中寫到:其外公外婆解放前在溫州郊區的兩個寺廟出家,一個和尚,一個尼姑。他們當時並不是所謂的「看破紅塵」,而是被生活困苦所迫,少年出家。他倆還俗前,由於因緣巧合已經相識,並暗生情愫,但他們沒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身在廟宇,只能苦苦暗戀。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還俗後,有情人終成眷屬,政府安排他們到了復生造紙廠上班,並分得位於市區三牌坊的一間半婚房。他們婚後先後生了四個女兒。退休後,由其兩個女兒頂替他們在打字蠟紙廠工作。外公退休後幫人做些法事,外婆是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念佛禱告,祈福國泰民安,感謝共產黨給他們帶來的新生活。外公外婆的俗名叫潘錦夫、王美釵(法名已忘),在歷史的滔滔長河中,他們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復生」被合併後,廠房成了打字蠟紙廠的原料倉庫。我小時候看到的「復生」的房子門鎖緊閉,就是充當打字蠟廠的倉庫緣由。上世紀70年代初期,「復生」原址劃歸了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地質隊在原渡船埠頭建了一座橋,叫地質橋。
原復生造紙廠廠址現為省第十一地質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