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這裡的三千,不代表大千世界的深度

本期我們帶著幾個問題,弱水又是個什麼水?他是怎麼形成的?這跟老沙的妖身有沒有關係?為什麼老沙的若水是3000弱水,為什麼又有3000功慢老沙才得道飛升呢?




長老憂嗟煩惱,兜回馬,忽見岸上有一通石碑。三眾齊來看時,見上有三個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云:「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

又看到了那個相對彪悍的字眼,八佰。八百的135倍,就是十萬八千里,這個上期已經核對過數據了。

而三千和一念之間的數據,在佛門中卻

有個很傳奇的數字聯繫,這個三千不是亂寫上去的。

三千大千世界 又作 三千世界。謂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稱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禪天至大地底下之風輪,其間包括日、月、須彌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

我們能看到的是,這與西遊記得世界是相關聯的,就是重新改裝過的須彌山了。



此一小世界以一千為集,而形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 佛典之宇宙觀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

也就是說,一念之間有兩個數據,一個是距離108000,另一個是空間概念,3000大世界



老沙長個什麼樣?

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圓睛亮似燈。

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

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

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得嘞,老沙出場了,經此一難。師徒五人就完全湊齊了。



看看老沙這穿著,鵝黃氅,這就說明啥問題?老沙卻是服務過皇族的。

老沙這面相可是沒啥多說的了,現在影視劇里別具一格的沙和尚,也就只有86西遊記還是個比較正常的人類了。



老沙初登場,這場面兒和另外三個人登場也是極其相似的,第一件事兒,都是殺唐僧。

那怪一個旋風,奔上岸來,徑搶唐僧,慌得行者把師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脫。

那八戒放下擔子,掣出鐵鈀,望妖精便築,那怪使寶杖架住。

我們往期視頻深入分析過,老孫入隊,是用寅將軍造陷阱捕殺了唐僧的倆凡夫徒弟。這倆貨在出雙叉嶺的時候,連個屁都沒飛出去,讓寅將軍熊山君和特處士給吃得連渣都不剩。



我說了,這就是孫悟空為加入取經團隊而採取的必要措施,畢竟以孫悟空對人類飼養500年的經驗來看,孫悟空對人類的了解那基本屬於專家擊級別的了。



小白龍呢?第一任務先殺了唐和尚,殺不了唐和尚,我就殺了他的馬,殺不了他,我就去特么的了。

老豬呢?我就是想加入團隊的,最好給咱來個大師兄噹噹,沒辦法我是真打不過這逼孩子。我也只能老老實實挑擔子了。



老沙就非常明白,我看看,能殺了就殺了,偷襲之下一擊必殺最好。

那麼,老沙就真沒發現這個是唐僧團隊么?說發現不了那可就是真可惜聊兒這倆眼兒了。

所以,老沙絕對知道這是取經人的隊伍,而且項下骷髏懸九個,這明擺著就是殺的取經人。但是這個取經人可沒說到底是從哪邊到哪邊的取經人呀?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都願意相信這是從東到西的取經人呢?

有沒有可能性,這些骷髏就是西牛賀洲的高僧呢?

這裡先掛一個懸念,我們先拉老沙入伙,然後再分析一下這九個骷髏,老沙的故事,是整個西遊團隊當中,最具備傳奇色彩的。



我們先看看,老沙這打鬥,是個什麼狀態

九齒鈀,降妖杖,二人相敵河岸上。

這個是總督大天蓬,那個是謫下捲簾將。

這句暴露出倆內容,老豬在天庭工作,是個總督。這位置還真不低了。老沙呢??謫下捲簾將。謫下,也就是造的口業,被貶下來的。就這穿著鵝黃氅,這就說明他曾經服務對象,那就是皇族啊。我們看見巨靈神在八六西遊記中是個看著挺噁心的一大飯桶。然而真正的巨靈神可是帥得挺哇塞的一個角色。按正常推斷,他們哥仨都是在蟠桃會之後,先後被貶的。而且被貶時間,和被二次返聘的時間,幾乎是沒啥差別的。



後面內容不多了。咱全放上

昔年曾會在靈霄,今日爭持賭猛壯。

這一個鈀去探爪龍,那一個杖架磨牙象。

伸開大四平,鑽入迎風戧。這個沒頭沒臉抓,那個無亂無空放。

一個是久占流沙界吃人精,一個是秉教迦持修行將。

哥倆凌霄殿碰過面,按照二郎神的標準看,沒有詔書,無法面聖。然而,哥倆能在凌霄殿碰面,這就說明,倆人的官品都不低



但是就對話來看,哥倆都屬於小臉兒過度開光的節奏,誰也沒見過誰一樣

原著表

那怪舉杖當面高呼道:「那和尚那裡走!仔細看打!」

八戒使鈀架住道:「你是個甚麼妖精,敢在此間擋路?」

那妖道:「你是也不認得我。我不是那妖魔鬼怪,也不是少姓無名。」

八戒道:「你既不是邪妖鬼怪,卻怎生在此傷生?你端的甚麼姓名,實實說來,我饒你性命。

這就說明,倆人因為都去過韓國,整容給整得連媽都認得了,那麼,憑什麼老沙能鎮守三千弱水呢?

我再單獨出一期老沙的個人介紹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