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俗讓步!談談觀音菩薩的形象是如何從「男」變成「女」的

這篇繼續講觀音菩薩

有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觀音菩薩的性別是什麼?

看到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女的。

也難怪大家有這麼個想法。對於我們這些非佛教徒來說,接觸的觀音菩薩形象,大多來自影視劇。無論是《西遊記》,還是《寶蓮燈》,亦或是《新白娘子傳奇》,其中的觀音菩薩都是女性的形象。但是也要看到,佛教傳入我國之後,早期觀音菩薩的塑像卻是男兒身。

那麼問題來了,觀音菩薩是如何從「男」變成「女」的?

其實,這個問題在佛教徒眼中並不是問題。因為按照佛教的說法,佛和菩薩是沒有性別之分的,我們所看到的他們所呈現的男相或者女相,是為了方便度化眾生而顯現的一種「相」,最終目的是方便慈愛眾生、救度眾生;對眾生而言,菩薩以他們最能接受的形態出現,更能依相起信、依聲說法,在自身的精進和虔誠信念中得到菩薩的加持感應。

但即便如此,也並不意味著這個問題沒有意義。觀音菩薩女性形象在中國成為主流,本來就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情,從中能看到佛教傳入漢地後的一些變化。

觀音菩薩為何變成「女」的?要從南北朝說起。這個時期,佛教在中國大地迅速發展,信徒日眾,其中出家的尼姑和在家的女居士人數驟增。不少上層婦女如北魏的靈太后等人,也篤信佛教,成為了虔誠的佛教徒。這就使廣大的善女信婦們產生了疑惑:佛國凈土中的諸佛、菩薩和羅漢們都是男性的形象,難道女人就沒有一點兒「門兒」了嗎?既然女性很難成正果,那女信徒何必非得皈依佛門

相對來說,佛教的最大對手道教,在女性神仙塑造方面,就做的比較不錯。有王母娘娘,有黎山老母,有泰山奶奶,還有九天玄女等一系列的神。雖然這些形象也是虛構的,但最起碼,給女性成仙指明了一條道路,明確了一個榜樣。而這正是佛教所欠缺的。

顯然,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佛教就有可能會在信徒爭奪方面輸給道教。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佛教只好打破清規,向中國的世俗讓步,觀音菩薩女性的形象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固定下來的。

觀音菩薩之所以能夠承擔如此「重任」,是因為他的條件最符合信徒們對女性菩薩的要求。相對於阿彌陀佛來說,觀音菩薩顯得平易近人,而他「觀」人世間苦難之「音」,能夠隨叫隨到,特別像中國人傳統認知中的母親形象。

在南北朝後期,觀音菩薩的女性像開始在民間流傳。女相觀音的盛行則是在唐代之後。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時期,信徒們為了論證觀音菩薩是女性的合理性,對其來歷進行了一番改造,出現了觀音菩薩本是漢家三公主的說法。

這種說法盛行於北宋。到了宋末元初,趙孟頫的夫人管道升在此基礎上,精心編造了一部觀音菩薩的家譜——《觀世音菩薩傳略》。

其中提到,妙庄王有三個女兒,名妙因、妙緣、妙善。妙善就是後來得道的觀音菩薩。三女到了出嫁的年齡,妙善執意不從,想要出家為尼。庄王大怒,將她趕出了王宮。後來妙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此時妙善已經修行得道,遂變化成一位老僧進朝奏道:「非至親手眼方可醫得。」妙庄王只有三個女兒是至親,可當他動員大女二女作出犧牲時,兩人不從。老僧便告訴妙庄王可以去求求香山仙長。

這位香山仙長便是妙善修行而成。仙長來到王宮,自己斷手剜眼獻給了妙庄王。藥到病除。不過,妙庄王一見仙長沒有了手眼,十分痛心,叩拜天地,請求神明使仙長再長出手眼。少頃,仙長果然長出了手眼,並且一下子長出了一千隻手、一千隻眼,是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此時,香山仙長才道出自己的來歷,與妙庄王暢敘父女之情。

後來有人說,這個妙庄王就是春秋時代的楚莊王,公主妙善以自己的手眼救活父王后,庄王命在香山建寺,塑造「全手全眼」,但宦官聽錯了,建成了「千手千眼」,於是塑造出了千手千眼觀音像。

這個故事,其實是典型儒釋道三家合流的產物,極具中國特色。其實,佛教所說的千手千眼觀音,是密宗六觀音之一,來歷與上面的說法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