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論||觀音與聖靈:李提摩太《西遊記》英譯本中「觀音」形象英譯研究

本文來源:《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年第4期

轉自:翻譯學通訊

要:1908年,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將《法華三經》中《妙法蓮華經》的《普門品》譯成英語,其中的觀音形象以《聖經》中的「聖靈」加以重構,並在1913年《西遊記》的英譯本中使用。李氏認為《西遊記》中的觀音在師徒四人取經路上頻繁出現並施以援助,其救苦救難的形象是《聖經》中「聖靈」的寫照,是連接上帝與人類贖罪的橋樑。因此,李氏增加了觀音的出場頻次,又將底本一幅觀音像旁的鸚鵡換成鴿子,並配以文字說明,強調其「三位一體」的「聖靈」形象。李提摩太通過觀音的新形象向英語讀者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宗教立場,也為《西遊記》在西方傳播增加了新的可能。

關鍵詞:中國文學外譯;李提摩太;西遊記;觀音;聖靈

引用本文:楊靖.觀音與聖靈:李提摩太《西遊記》英譯本中「觀音」形象英譯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4):142-149.

0. 引 言

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T. Richard)是晚清政壇的知名人物,曾參與戊戌變法,對中國政局影響頗大。在華45年間,他不僅譯介大量西學,還深人研究中國佛教,英譯了《法華三經》《心經》《大乘起信論》等多部佛經。尤其是他節譯的《西遊記》,從整體回目來看是晚清之前唯一的全譯本,在中國小說外譯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當前對此譯本的研究包括胡淳艷、王慧(2012)的底本研究①;黎子鵬(2015),羅凈(2016)等在歷史語境模式下的宗教對話分析;歐陽東峰、穆雷(2017)的譯者主體性研究;劉珍珍(2017),嚴苡丹、宋明蕊(2018),羅曉(2018)等還加人了小說譯本中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分析。但上述研究尚存不足:其一,多是對李譯《西遊記》的綜合描述,未充分利用其他相關史料對譯本進行細緻考察;其二,對譯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較簡單,且多集中在玄奘孫悟空等師徒四人,對觀音這一頻繁出場的形象只是一筆帶過。在佛教四大菩薩中,觀音在東土民間是最有影響、信仰最眾、歷時最長的救苦、救難菩薩(劉蔭柏 2013:274)。而且《西遊記》中的觀音有兩大核心任務:受如來囑咐去東土尋一個西天取經的帶頭人,組建一支取經隊伍;在取經途中遇難時給予必要幫助。因此,觀音可謂這部小說的關鍵角色,連接著小說的始終。李提摩太在英譯本中是如何書寫這一重要角色的?本文基於大量的一手史料,探究《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下文簡稱《普門品》)如何形塑李提摩太對觀音的獨特理解,通過豐富的譯例分析李氏如何將小說中的觀音與《聖經》中的聖靈進行比附,以及如何修改底本插圖以配合「三位一體」(Buddhist Trinities)的聖靈思想。

1. 對「觀音」的理解

現有史料雖未明確李提摩太最早接觸「觀音」這一宗教形象的具體時間,但他在英譯《西遊記》前就已經接觸並翻譯過與觀音相關的文本《普門品》,即《法華三經》中《妙法蓮華經》的第25品。此品是中國目前所藏佛典中對觀音描寫最詳細的文本,主要講述佛陀為無盡意菩薩解說觀音的名號因緣,言說其巨大神力,以各種應身示現婆娑世界。這也是《法華三經》中最廣為人知的篇什,並作為一部經典被單獨列出,至今仍被無數佛教信徒誦念,成為《法華三經》的經中之經。根據楊靖(2018),李譯《普門品》的底本是日本學者深川観察(1905)所著的《法華経:訓訳》撮要,因此李氏自然並未全譯。然而,他特別重視觀音,認為若不對其詳細詮釋而只譯撮要,則難以讓西方讀者完全明白觀音的內在含義(Richard 1910:16)。因此,他在佛典的英譯本集《大乘佛教新約》中第16至23頁又增加了自己所譯的《普門品》,不過只譯了其中的長行,並未譯謁子。譯本前言中,他對觀音是這樣描述的:

翻開新佛教的經典,我們一次又一次發現,從上上下下的社會各階層,有男男女女被他人的慈悲之心感動,他們受到鼓勵,全心全力拯救他人。這位鼓舞他們的最高最神聖的想法在中國被稱為Kwanyin(觀音),而在日本則是Kwannon(觀音)。這種表達意為俯視並憐憫苦難的人類,鼓勵他們拯救他人。(Richard 1910:14-15)②

李氏眼中的觀音是救苦救難的形象,能號召家家戶戶傳遞拯救精神。他還將《普門品》的題名英譯為「Kwanyin—the Universal Hearer of Prayer」。釋素聞(2009:295)將「普」定義為「菩薩現身說教非專一門,故曰普門」。李利安、謝志斌(2014:442)認為,天台宗將實相圓法周遍一切稱為「普」。《法華義疏》第十二卷提到,普門者,普以周普為義,門是開通無滯之名(《大藏經》34, 1721:0624c22)③。上述定義均提到此品所傳遞的法義能通一切,即能攝一切法,重點在法。而李氏則將重點轉移到觀音的「普」救的層面,呈現出傾聽世人祈禱的神明形象(Hearer of Prayer)。此外,他將觀音與上帝、聖靈相聯繫。例如:

(1)原文:威神之力④。巍巍如是。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深川觀察 1905:5-6)

譯文:The wondrous power of God

Is awe-inspiring, like this: —Should a woman desire a son, And reverently worship

Holy Kwanyin, She will obtain a blessing—An intelligent son. (Richard 1910:239)

作為「聖靈」的「觀音」(Holy Kwanyin),其法力也來自上帝(The wondrous power of God),這體現出極其濃厚的基督教思想。因為基督教相信聖靈是上帝的第三位格,與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是完全的上帝。李氏在Kwanyin前特別加上Holy,並以註腳提示讀者:

觀音(Kwanyin)(印度語讀成Avalo-kitesvara,日語讀成Kwanon)是一位傾聽之神(Listening Goddess),祈禱者可隨即讓這位神現身於陸地或大海。她以三十三身形象對社會各階層的人顯現,只為儘力施予救助,以滿足他們特別的精神需求。她的憐惘比所有山都高,比激流的山谷還深。她會以不同形象在不同時刻對不同人顯現。(Richard 1910:239)

可見,李氏認為觀音是傾聽之神,只要眾人有求必會出現並滿足各種精神訴求,這是一位有著聖靈特性的觀音,後文將對聖靈做進一步分析。

2. 《西遊記》譯本中觀音的「聖靈」形象

聖靈是基督教「三位一體」的第三位,另兩位是聖父與聖子。李提摩太(Richard 1916:12)曾在《致世界釋家書》(An Epistle to All Buddhists)中告誡全世界的佛教徒:猶太教從一神論發展到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論,而佛教則經歷從無神論到有神論,再從有神論到「三位一體」的一神論。因此,在他看來,佛教中也有「三位一體」,佛教中的觀音是基督教「三位一體」中的聖靈,阿彌陀佛為聖父,聖子則是不同的佛與菩薩。為詳細說明聖靈的特質,李氏(Richard 1916:11)引用了《聖經》(The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of the Holy Bible, 1901)中的片段,「The Spirit also helpeth our infirmities, for we know not what we should pray for as we ought; but the Spirit maketh intercession for us.」。之前他 (Richard 1910:14-15)曾提到,「The Holy Spirit helps our infirmity and makes intercession for us with groanings that can not be uttered.」。這都體現出李氏對聖靈的理解,即在人類的災難面前聖靈會有求必應,救苦救難。在《西遊記》譯本中,通過與其他形象的對比,聖靈的形象得以突出。例如:

(2) 原文:那怪道:「不期撞著菩薩,萬望拔救拔救。」……菩薩道:「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沒前程。你既上界違法,今又不改凶心,傷生造孽,卻不是二罪俱罰?……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汝若皈依正果,自有養身之處……」怪物聞言,似夢方覺,向菩薩道:「我欲從正,奈何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菩薩道:「我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你可跟他做個徒弟,往西天走一遭來,將功折罪,管教你脫離災瘴。」(《繪圖增像西遊記》第8回:205-206)

譯文:「Kwanyin, pardon and save me.」 Kwanyin said, 「If you wish to be saved, you must not do what will ruin you. Having sinned in heaven and been sent down here, you must not sin again. If you have a good purpose in life, God will help you to succeed.」 「I wish to follow the right, but having sinned against God, what can I do?」 Kwanyin said, 「I have been authorized to go to the East in search of a Chinese Pilgrim who will go to the West for Sacred Books. If you follow him on his journey, and learn of him, then your sin will be forgiven for your good services.」 (Richard 1913:107)

此回主要講豬八戒被觀音收服。八戒因醉酒調戲嫦娥被貶凡間,在福陵山雲棧洞為妖,經觀音點化後認識到自己的罪。譯文中,雖然觀音點化八戒,但李氏又提到了上帝,即只有通過上帝,八戒才能消除罪孽得到救贖。原文中贖罪的方式是八戒的自我修鍊,以及跟隨師傅取經將功折罪,譯文中卻強調上帝才能為八戒贖罪。可見,此處觀音「反覆說教」並試圖讓豬八戒跟隨上帝修行,這與加爾文神學思想頗為相似。加爾文神學認為聖靈連接耶穌和人類,上帝借聖靈與人對話,在耶穌復活升天前,聖靈受上帝差派來到世間啟示耶穌的復活,並代替其做人類的保護者。只有接受聖靈的啟示,人們才能和耶穌取得聯繫,進而得到救贖。因此,李氏(Richard 1911:420)強調:

第三個形象的位置從未改變,總在阿彌陀佛左邊,這就是觀音。觀音的主要作用是傳遞神聖思想與對生活苦難的人類的憐憫來鼓舞人類,使他們同時也能拯救其餘人。觀音這一功能強烈地使我們想到基督教里聖靈的作用。

譯文中的上帝正是通過觀音這一聖靈去點化八戒。下例同樣說明觀音勸誡罪人懺悔歸主:

(3)原文:……菩薩道:「唐三藏一心要秉善為僧,決不輕傷性命。似你有無量神通,何苦打死許多草寇!草寇雖是不良,到底是個人身,據我公論,還是你的不善。」行者噙淚叩頭道:「縱是我不善,也當將功折罪,不該這般逐我。萬望菩薩舍大慈悲,將《松箍兒咒》念念,褪下金箍,交還與你,放我仍往水簾洞逃生去罷!」……(菩薩道):「悟空,你那師父頃刻之際,就有傷身之難,不久便來尋你。你只在此處,待我與唐僧說,教他還同你去取經,了成正果。」孫大聖只得皈依……(《繪圖增像西遊記》第57回:320)

譯文:Kwanyin said, 「The robbers were human beings, and therefore you should not have killed them, even to save your Master. You should practise kindness as well as preach it, or your religion is no good.」 At this the Monkey confessed his sin, but added 「I have rendered some service, and this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before sending me away in disgrace. I beg of you to pity me. I return to you the magic cap of spikes with which I am so often punished, and now let me return to my old home in the Waterfall Cave.」(Richard 1913:234-235)

取經路上師徒四人遇強盜,孫悟空因打死他們而被唐僧趕出取經隊伍。悟空來向觀音訴苦,說自己一心守護唐僧西去,卻被驅逐。原文中,「據我公論,還是你的不善」表達出觀音責備悟空失手殺人。但在譯文中,菩薩卻說:「你應該行善,對那些土匪傳教(preach),否則你的修行(religion)終究沒有意義。」在聽完這番話之後,悟空承認自己的罪(sin)。原文中略帶批評語氣的觀音在譯文中卻被描繪成一個反覆說教的形象,更凸顯出觀音的作用,即對師徒四人說教勸誡,令其最終歸主。因此,在第42回(《繪圖增像西遊記》第42回:124)中,觀音收服紅孩兒後說道:「既如此,我與你摩頂受戒。」之後從袖中取出一把金剃頭刀兒,將紅孩兒分頂剃了,留下三個頂搭,挽起三個窩角揪兒。李氏(1913:204)譯為「Finally, the Demon child, having been caught, repented and begged to be received as a disciple. Kwanyin baptised him and blessed him, giving him the name of Steward.」可見,觀音不僅反覆說教,還為信徒洗禮,因為洗禮是人教的第一項宗教儀式。

觀音收服孫悟空的情節同樣如此。第8回(《繪圖增像西遊記》第8回:207)中,觀音對悟空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而李氏(Richard 1913:108)的譯文是「If you are really in earnest and desire to be good, God will help you.」。因此,觀音作為基督教中的聖靈在譯文中 多次出現,因為聖靈本是上帝的信使,為勸誡人類改邪歸正可隨時現身。所以,在底本《繪圖增像西遊記》中有一幅觀音像,李氏將其稍加修改後安插到譯本中(如圖1與圖2所示)。

圖1觀音的左上角是鸚鵡。佛教經典中有許多與鸚鵡有關的記載,如《正法念經》《撰集百緣經》《雜寶藏經》等⑤。鸚鵡與觀音的關係在《鸚哥寶卷》中有記載:菩薩站在鰲頭之上,善財腳踏蓮花,冉冉竟望紫竹林而來,又見白鸚鵡口銜念珠從空飛來迎接善薩⑥。此句和圖1是基本吻合的。但在李氏譯本中,圖2增加了「Kwanyin the Holy Spirit The Dove and Rosary as symbols」一句,觀音沒變,鸚鵡卻變成鴿子,且口銜念珠。鴿子在《聖經》中共出現24次,最早一次是在《舊約》中,諾亞放出鴿子以確定洪水是否退去,此處的鴿子象徵和平。之後在《新約》耶穌受洗禮時,鴿子第一次被當作聖靈(上帝之靈)出現:And Jesus when he was baptized, went up straightway from the water:and lo, the heavens were opened unto him, and he saw the Spirit of God descending as a dove, and coming upon him...(Matthew 3:16) 將這段與圖2對比,就能很清楚地看到觀音與鴿子體現的是基督教中「三位一體」的思想:鴿子作為聖靈落在耶穌身上,而圖2中的鴿子也正飛向觀音。如前文所述,在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思想中,一就是三,三就是一,耶穌是聖靈,聖靈即是耶穌,因此耶穌、觀音、聖靈、鴿子本質上都是上帝的體現。

3. 《西遊記》譯本中增加「觀音」的出場頻次

觀音在《西遊記》中相當重要,因此其出場頻次自然不少。觀音在整部小說的前期出現頻繁,自第71回金毛犼被收服後觀音就不再出現,直到師徒四人最後取得真經觀音再度出現。但有趣的是,觀音在李氏的譯文中隨處現身。例如:

(4) 原文:如來即辭了玉帝眾神,與二尊者出天門之外,又發一個慈悲,念動真言咒語,將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祇,會同五方揭詩,居住此山監押。(《繪圖增像西遊記》第7回:193)

譯文:Julai then took leave of the Celestial Emperor and all the gods. As he, with his two disciples, passed through the gate of heaven, they pronounced a blessing. Kwanyin called one of the local gods and some Turkish soldiers of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to guard the mountain. (Richard 1913:104)

如來佛將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擔心他渴死餓死,便號召土地山神守護悟空,飢餓時給他鐵丸子吃,渴時讓他喝熔化的銅汁。原文中慈悲心腸和號召的行為主體顯然是如來,譯本中卻加人了觀音,並將其譯為號召土地山神之人。李氏如此改動可能是考慮到慈悲心必須要由觀音來體現,因為觀音就是慈悲與救苦救難的象徵。因此,為凸顯效果,他甚至在一些情節中將觀音硬性加人。例如:

(5)原文:……老妖道:「怕他什麼神兵!若還定得我的風勢!只除了靈吉菩薩前來,其餘何足懼也!但不知靈吉住在何處?」……真箇大聖藏了鐵棒,放下衣襟,上前叫道:「老公公……我們是取經的聖僧,昨日在此失了師父,特來動問公公一聲,靈吉菩薩在那裡住?」……只見那半空里,靈吉菩薩將飛龍寶杖丟將下來,化作一條八爪金龍,撥喇的輪開兩爪,一把抓住妖精,提著頭,兩三捽,捽在山石崖邊,現了本相,卻是一個黃毛紹鼠。(《繪圖增像西遊記》第21回:385-387)

譯文:The hairy-iaced Monkey heard the Demon say,「I! Ling Ki Pusa, the most efficient helpful Kwanyin, does not send help to the priests, we have nothing to fear. 」 At this time an old man appeared on the road. He was asked where Ling Ki Pusa lived... The Monkey left Pa Kiei to look after the horse and baggage, and mounting the clouds reached Kwanyin and appealed for help... Whilst they were fighting, Kwanyin threw her staff, with eight prongs like Dragon』s claws, and the Wind Demon was wounded, and his true form as a yellow rat or weasel revealed... (Richard 1913:159-160)

原文中,唐僧、孫悟空與豬八戒途經黃風嶺,被黃風怪的部下虎先鋒耍了個「金蟬脫殼計」將唐僧抓走。後來悟空帶領八戒和黃風怪打鬥三十回合,但依舊未將其打敗。於是悟空施法得知此怪只有佛界的靈吉菩薩才能收服,於是與八戒商議如何去請靈吉菩薩,路上突然遇到太白金星化作的老公公指路。最後,靈吉菩薩給悟空一顆定風丹並用飛龍寶杖降服了黃風怪。可見,原文整個過程中觀音並沒有出現,更不用提參與降妖。但在譯文中,靈吉就是救苦救難的觀音(helpful Kwanyin),雖然悟空與八戒所尋之人是靈吉,可是最後伸出援手的仍是觀音,是觀音用飛龍寶杖降服黃風怪(Kwanyin threw her staff)。這足以表明,李氏眼中的觀音才是最具救苦救難特性的,沒有她悟空與八戒無法降妖。再如第14回(《繪圖增像西遊記》第14回:299),唐僧把悟空從五行山下救出來後,悟空依然不肯聽唐僧的話,時不時地做出違反佛門規矩的事,被唐僧訓斥後一氣之下回到花果山,途經東洋大海龍宮,龍王極力地勸悟空繼續回去取經,並說:「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李氏的譯文卻是「Kwanyin said that if he did not tell the truth, and keep his vow to go with the Pilgrim, he would still remain only a demon, and must be prepared for the consequences as before.」。這裡增加了勸誡悟空回頭的觀音,龍王的角色又被抹去。第49回,觀音收服鯉魚精後,師徒四人要過通天河,李氏增加了觀音讓四人去求助老龜的情節:「Sun, in despair went in search of Kwanyin. She gave him a bamboo basket, saying that he had only to show it to the old Tortois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River and he would liberate the Master and ferry them over the river.」(Richard 1913:223)原文中卻沒有相應的情節。這也說明觀音即便沒有親自送師徒四人過河,也出於善意告訴他們可以求助的對象。

在李氏看來,聖靈並非基督教所獨有,每個宗教中都有聖靈,而且其所傳遞的內容同大於異(Richard 1907:v)。神通過耶穌授人「聖言」,也讓聖靈在教會外通過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傳播另類聖言,使得各民族文化和宗教都得到不斷啟示和引導(陸達誠2010:116-119)。因此,李氏(Richard 1891:498)將聖靈比作全人類的導師,啟示著真理與完美的道路。只要有聖靈,就會有進步,無知與罪孽也將被上帝之光和愛所吞噬。這和李氏理解的觀音一致,因為觀音在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過程中都曾點悟過他們,因此李氏順水推舟地將觀音視為聖靈,給予師徒四人靈感,原諒他們的過錯,讓他們跟隨上帝,獲得取經後的永生。筆者還統計過李氏對《西遊記》中「佛」字的英譯情況,發現它們幾乎全被其譯成God,第8回出現的「頭陀」,意為「行腳乞食的僧人」,同樣被譯成God(Richard 1913:107);就連雷音寺、寶塔這些與佛相關的地點,也被譯成上帝之住所(Richard 1913:312)。因此,李氏將《西遊記》視為佛陀(上帝)派觀音(聖靈)啟示師徒四人(信徒),讓他們經歷磨難(取經)後歸主的故事。

5. 結語

李提摩太根據《普門品》中的觀音形象,在《西遊記》英譯本中塑造出觀音反覆說教的「聖靈」形象,並不斷地增加其在小說情節中的出場頻次。用觀音反覆言說的「他救」試圖將文本中的「自救」成分抹去,描繪出一位甚至可以幫基督徒洗禮的「傳教士」形象。正如張映先(2002:47)所提出的,作者是形象的製作者,翻譯是形象的再製作者,譯者與原文形象是「我者」與「他者」的關係,出於各種原因,譯者會有意無意地否定「他者」形象。李氏否定他者的形象就是通過改變原文中的觀音形象,言說自己文化中的宗教形象,這恰好證明《西遊記》對李氏而言與其說是一部小說,毋寧說是一個向亞洲人堅定自己宗教立場的後盾。

來華的傳教士在晚清東學西傳中表現相當活躍,曾留下大量寶貴的翻譯作品。李提摩太對《西遊記》中觀音的解讀無疑為西方人理解中國小說帶去一種新的可能,這當然是文本再續生命力的一種方式。然而,倘若我們未能細緻地考察譯者的文化身份和兩種文本間的內在聯繫,就不能全面公允地認識與展現這種新的可能。

注釋及參考文獻

注 釋

①筆者對二人的研究結果存疑,認為廣百宋齋所印的《繪圖增像西遊記》(以下簡稱《繪圖本》)更加準確。因為反覆對比後發現,在第8回,如來欲從東土尋一取經人並將這些經文全部交於他,胡淳艷、王慧考證的3個本子都提到如來即將送出的經文有35部,可李氏的譯文卻是25部(25 works),說明除了這3個本子外,李氏還參考過其他本子。而《繪圖本》中的原文恰好是「三藏共計二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繪圖增像西遊記》:202)。第2回中,悟空被逐出師門來到花果山,正為被牛魔王欺凌的猴孩兒們討公道。李氏的譯文中明顯有一組對悟空形象的描述,但證道本卻沒有,其餘3個本子都有這組描述。本文引用的是微縮影印本《繪圖增像西遊記》,此本在廣百宋齋的基礎上重新編排頁碼。為引用方便,文中不再註明編者,僅寫明回目與新編排頁碼。感謝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王文強博士提供的考證信息與相關電子資料,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吳曉芳博士對筆者的啟發。

②本文所引李提摩太的相關資料均為英文。為行文方便,除個別英文照引,其餘已轉譯為漢語。

③《大藏經》全名為《大正新修大藏經》,此處「《大藏經》34,1721: 0624c22」表示《大藏經》第34冊,編號1721,0624c22是指具體段落的編號。

④本文所有引文的下畫線,若無特別說明,均為筆者所加。

⑤需要說明的是,鴿子也經常出現在佛教典籍中,不過它多代表由貪心而引起的煩惱,有時甚至也被用來比喻以姿色姣好而自傲者,與基督教中「靈」的概念側重點不同。《聖經》中未提到鸚鵡,因此沒有其在佛教中蘊含的寓意。對這兩幅圖的解讀,感謝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吳曉芳博士對筆者的啟示。

⑥筆者的依據為《鸚哥寶卷》1881年鎮江寶善堂藏版概括而出,此版無頁碼。

參考文獻

[1]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大正新修大藏經[M/0L].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出版,1988[2018­05-04].http://www.cbeta.org/.

[2] 胡淳艷,王慧.佛耶之間一一李提摩太《天國之行》的翻譯傳播[J].明清小說研究,2012,(4):

236-251.

[3] 黎子鵬.翻譯佛教:李提摩太對《西遊記》的基督教詮釋[J].基督教文化學刊:譯經之爭,2015,(33):55-78.

[4] 李利安,謝志斌.法華經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5] 劉蔭柏.西遊洞天[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6] 劉珍珍.譯者宗教意識形態與《西遊記》譯介中的文本重塑[J].中國翻譯,2017,(3):41-46.

[7] 陸達誠.基督宗教對話神學的演進與全球化[C]//釋了意.覺醒的力量——全球宗教對話與交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103-132.

[8] 羅曉.論李提摩太對《西遊記》的索隱式翻譯[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2):33-38.

[9] 羅凈.出使天國——以傳教士李提摩太英譯《西遊記》為中心的近代基督教本色化傳教策略研究[J].佛學研究,2016,25:61-69.

[10] 歐陽東峰,穆雷.論譯者的主體策略——李提摩太《西遊記》英譯本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1):114-121.

[11] 釋素聞.法華經導論[M].北京:中國書店,2009.

[12] 嚴苡丹,宋明蕊.社會歷史語境下的《西遊記》李提摩太英譯本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8,(4):145-148.

[13] 楊靖.譯經背後的真相——李提摩太英譯《妙法蓮華經》探微[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8,(4):109-121.

[14] 張映先.《紅樓夢》翻譯中的文學形象變異與創造式想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9):47-50.

[15] 深川観察.法華経:訓訳[M].大阪:吉田善造書店,1905.

[16] Richard, T. The historical evidences of Christianity—Present benefits [J]. Chinese Recorder,1891, XXI:491-498.

[17] Richard, T. Some lights of the world [ M ] // T. Richard. Conversion by the Million in China—Being Biographies and Articles. 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1907, II:v.

[18] Richard, T. The New Testament of Higher Buddhism[M]. Edinburgh:T. & T. Clark 38 George Street, 1910.

[19] Richard, T. Higher Buddhism [J]. Chinese Recorder, 1911, XLII:420.

[20] Richard, T. A Mission to Heaven:A Great Chinese Epic and Allegory [M]. 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s Depot, 1913.

[21] Richard, T. An Epistle to All Buddhists[M]. 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1916.

楊靖,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江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