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外來戶,觀音菩薩如何在中國「打天下」的?

從信仰方面來說,漢族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民族。

這裡的有意思體現在,漢族所信仰的鬼神系統非常發達,上至九天,下至九泉,神靈數以百計。

在眾多的神靈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觀音菩薩。無論是在燈火闌珊的城市,還是阡陌交通的鄉間,觀音菩薩的廟宇都隨處可見。眾多善男信女在裡面祈求叩拜,香火繚繞,甚是壯觀。

觀音菩薩並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神。他來自遙遠的印度,出身於佛教。一個「外來戶」竟然能在華夏大地贏得如此眾多的人崇拜,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那麼問題也隨之產生了,漢族人為何要選擇觀音菩薩當做自己的信仰呢?

答案要從歷史長河中去尋覓。

佛教傳入我國的時間,目前尚未確定。但史學界一般把漢明帝夢金佛,派遣使者請高僧這件事視為佛教傳入中國的標誌。不過,佛教傳入中國後,並沒有馬上風靡民間,當時的人還是喜歡談儒論道。為了傳播,佛教甚至不得不攀附玄學進行傳播。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才成了氣候。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最為混亂的時期,社會顛簸動蕩不堪。

一方面,民族矛盾異常激烈。在東晉南朝與北方少數民族割據政權的鬥爭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百姓遭殃,生靈塗炭。

另一方面,統治階級的統治日益腐朽,製造的冤獄不計其數。這裡既包括由於違反官府禁令身陷囹圄的普通老百姓,也包括統治階級內部的傾軋而受到牽連的官員貴胄。當時的形勢,說一句人人自危,並不為過。

再加上那段時間,天公經常不作美,水旱災害頻發,許多老百姓流離失所,為討生活,背井離鄉者不可勝數。處處哀鴻遍野,讓人不忍直視。

對於那時的人們來說,既需要生活上的避難所,更需要精神上的撫慰。畢竟,要想存活下去,要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可是,當大家翻閱當時的儒家的經典和道家的典籍後,卻感到失望了。

儒家是入世的學問,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現在的問題是,命都要保不住了,根本談不上修身與齊家。老百姓只想吃飽穿暖,安度天年,那些宏大敘事距離生活實在太遙遠了。

道家則是講究出世,摒棄了人的社會屬性,主張人們要享受快樂。但是道家的方法是吐納是氣、羽化登仙。對於窮苦的老百姓來說,這就是一張可望而不可即的大餅,生活都顧不上,哪有時間和條件去煉仙丹?

在這種情況下,佛教信仰開始在民間流行。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迅速在老百姓的心中佔據了C位。

當時觀音信仰的傳播主要依靠兩種方式。

其一,造像。觀音信仰的傳播是以福報的現實利益來打動中國的信仰者的。《大正大藏經》記載,由於波塞奇王畫了八萬四千幅弗沙佛像,僅此一功德,他便成為了釋迦牟尼佛。為佛造像就能成佛,這種投入與產出比,非常合算。故而,後世有佛教徒一再吹噓造作佛像的好處。佛教在中國興盛起來後,很多佛教徒為了縮短與觀音菩薩的距離,開始瘋狂造像,這使得觀音信仰在漢地迅速傳播。

其二,經典。漢代以後,佛教開始傳入我國,經典也跟著流入進來。當時,除了真正的經典之外,還有很多偽經。它們的作者大多是中國僧人,內容與印度佛經也不盡相同。這其中,就有很多關於觀音菩薩的經文。比如說《高王觀世音經》《觀世音十大願經》《觀世音三昧經》等。這些經典的刊行,也促進了觀音信仰的廣泛流傳。

觀音菩薩進入中國本土後,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相碰撞、相融合、相交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觀音信仰文化,至今我們仍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