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什麼要比做什麼更重要,這話初聽起來,感覺有點荒唐。
畢竟我們從小接觸的教育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些都在教導我們抓緊時間,努力攀登。
現在卻突然告訴我們不做反而更好,難道葛優躺能掙大錢!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嘛!
1、關於為人:要懂得擴充「四端」
現在是一個網紅經濟時代,雖然「網紅」這個詞頗有爭議,但我看到很多網紅都在傳播積極的價值觀,分享自己的各種知識和經驗,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不過,也有一些網紅,為了「紅」簡直不擇手段,對著鏡頭進行各種低俗的表演,通過各種怪力亂神成名,這到最後傷害的一定還是自己。因為這些行為已經讓你丟失了羞惡之心、是非之心,結果一定是不好看的。
孟子曾經提出過著名的「四端」。其中的「端」,就是萌芽、發端、基礎的意思。
孟子對這四端」的解釋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說,惻隱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惡之心是義的起點,辭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一個人具備了「仁義禮智」這四端,就像身體有了四肢一樣,說白了,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如果你有了這四端,還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那你就是在自暴自棄,殘害自己的本性。
孟子這段話其實是說,人天生是有四肢的,而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樣,也是生來就有的。一個人只要把這四端努力地擴而充之,不斷放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就會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從地下湧出來一樣,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甚至足以讓你保四海、安天下。
後來,王陽明先生還以「致良知」概括了孟子的「四端論」,認為一個真正具備良知的人,一定是個常懷惻隱之心、明辨善惡、懂得適時辭讓、是非關頭保持人間清醒的人。
作為普通人來說,要時刻做到孟子所提倡的擴充四端和王陽明先生所謂的致良知,並沒有那麼容易,畢竟能做到這些的,可能已經是道德完善、品格完美的聖人堯舜了。但是,四端又是人人皆可從事的修行之道,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有意識地擴而充之,遇到問題時不要怨天尤人,懂得反省自己,那麼它對我們的個人成長和發展還是大有裨益的。
2、關於規律:遵從自然規律,才能萬事暢達
任何事情的發生與發展,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和規律。如果不知道事物的發展規律,就不會理解其中不可遏制的趨勢。
古人常說「尊重天道,敬畏自然」,本意就是遵循規律,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社會,如果做了違背規律的事,都很難有好的結果。
作為古代大儒的孟子,對此更是深有感觸,在梁襄王向他請教天下一統的根本時,他告訴梁襄王:「不喜歡殺人的人,就能統一天下。」
孟子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在當時其實是有違國君所理解的常識的。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在努力加強自己的軍備力量,四處徵兵、討伐,儘可能多地殺掉別國的人,才可能讓自己獲得一塊立足之地。而孟子竟說不喜歡殺人的人才能一統天下,顯然這與當時各個國家的主張是不一致的。畢竟在當時,你不殺人就代表沒能力,鎮不住人,這樣誰會跟著你幹革命呀?
孟子所要表述的,既是自然規律的問題,也是人生規律的問題。當時天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突然出現一個不嗜殺的國君,全天下的老百姓肯定都會等著他來營救自己。老百姓一旦歸附於這個人,那就像瀑布的水傾瀉下來一樣,這股強大的力量誰能擋得住呢?
這才是孟子真正要傳達的觀點。
這個世界有兩種規律,一種是自然規律,一種是社會規律。比如說,我打敗了你,你的領地被我佔有了,短期來看,這是社會規律在起作用,但從長期來看,一定是自然規律在起作用。就拿秦始皇統一六國來說,秦始皇是個嗜殺之人,殺了很多人,滅了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國。表面看,這是以武力、嗜殺實現了「定於一」,似乎與孟子的觀點相左。然而如此強大的秦國,卻僅僅維持15 年就被滅亡了,最終讓天下安定下來的是漢朝。漢朝只在開國階段打了一段時間仗,到文景之治時便開始讓百姓休養生息,不再打仗。所以你會發現,在文景之治之後,漢朝的所有鬥爭基本都限制在朝廷之內,對老百姓影響很小,這才是真正的「定於一」。
那麼漢朝的好日子是什麼時候結束的呢?是到漢武帝之後結束的,因為漢武帝不但好大喜功,還有一個極大的缺點——殺人成性,大臣犯一點小錯,他直接就將其處死,毫不留情。在這種狀況下,漢朝最終走向滅亡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
人的一生往往是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綜合來說,社會規律會在短期內起作用,如果我們把時間拉得足夠長的話,最終真正起作用的永遠是自然規律。人遵循了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就會萬事暢達;否則,就會受到懲罰,這種懲罰也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似是天災,實際是人禍。
3、關於選擇: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而選擇就意味著,「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意思是說,只有對某些事捨棄不幹,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也就是說,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有所不為,畢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孟子的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要做到「有不為」,需要理解這句話里所包含的四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不要掉入機會陷阱。
在創業階段,經常有人請我吃飯,而每一次飯局我幾乎都會遇到一個誘惑。比如,有人會在酒桌上跟我說:有一塊地皮不錯,咱們一起投資房地產吧。其實,無論在生活或工作的社交中,每個人都曾遇到過一些機會,有的是發財機會,有的是升遷機會,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機會都是機會,有的機會很可能是陷阱。很多時候,機會和陷阱只有一步之差。一旦踏入陷阱,就會覺得每個機會都不錯,但最後的結果只不過是在自己周圍挖了無數個坑。
有一個挖井人漫畫,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有個人想要挖一口水井,他先是找了一個感覺有水的地方開始挖,挖了一陣發現沒有水,就換了一個地方接著挖,結果還是沒有水,於是又換了一個地方接著挖……就這樣,反反覆復操作下來,一口水井也沒挖出來,周圍只是徒增了很多個坑罷了。
同樣還有一個人也要挖井找水。他沒有像第一個人那樣東挖一下,西挖一下,而是找准了一個地方,一直挖下去,直到把水挖出來為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機會都需要抓住,有些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層含義:不要忘記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不可為的事情堅決不為,否則很可能到最後一事無成。比如,生意場上,真正可以讓客戶滿意的,是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與客戶維繫良好的關係,讓生意做得長久。
第三層含義:不做戰略分散,要做戰略集中。
巴菲特曾讓自己的私人飛行員在紙上寫下25 個目標,然後他讓飛行員逐一刪這些目標,並把這些目標放在「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避免」的清單上——「無論如何,不要讓這些事情引起你的注意」,最後只保留了5 個目標。這就是巴菲特的時間管理法則:專註20% 的要事,堅決不做剩下80% 的次要事。強調戰略集中,就是要讓大家把子彈集中打在最有效的陣地上,這樣面對再強的敵人我們也有戰勝的機會。
第四層含義:不要即時滿足,而要延遲滿足。
20 世紀60 年代,斯坦福大學選取數十個孩子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每個孩子分了一顆糖,並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掉這顆糖,那麼他們就只能吃到這一顆;如果等15 分鐘之後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顆糖。結果,有的孩子沒能堅持住,馬上吃掉了這顆糖,但有的孩子卻忍耐了15 分鐘,然後又得到了第二顆糖。經過長達30 年的跟蹤,實驗人員發現,那些能夠堅持15 分鐘再吃糖的孩子,比馬上吃掉糖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普遍要高得多。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這句話的四個層面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認真思考和探索的。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才能不被慾望和瑣事所左右。當斷掉多餘的慾望,自然就能擦亮雙眼,認準一條主路勇往直前,直到成事為止。
4、關於交友:「三不原則」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除了親人,朋友同樣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存在。但現實中很多人在交朋友時都懷有私心,比如只願意跟有錢有勢有能力的人交朋友,認為這樣的人才對自己有用。但是,交朋友需要以心換心,需要的是真情實意,如果懷有這種功利心,很難交到真朋友,即使交到了,也多半只是點頭之交。
既然對方的權勢和能力都不是我們結交的重點,那麼什麼才是重點呢?
孟子告訴我們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也就是說,交朋友,我們最應該看重的是對方的品德。而且,孟子還提出了交友的三個原則: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也就是說,在交朋友時,不倚仗自己年齡大而倚老賣老,讓對方尊敬自己;不倚仗自己富貴而頤指氣使,讓對方屈服於自己;不倚仗自家兄弟的權勢而予以震懾,讓對方懼怕自己。為此,孟子還以自己的祖先孟獻子為例來闡述這個道理。
孟獻子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家中富貴,有上百輛兵車。孟獻子有五個好朋友,孟子記得其中兩個人的名字,分別叫樂正裘和牧仲。他們兩個都沒有官位,卻都是賢德之人,孟獻子與他們的友情非常深厚。孟獻子在跟他們交往的時候,從來沒有把自己大夫的身份放在前面,也從來沒考慮過他們的身份,他最看重的一點就是對方的德行。
5、關於內省:善於反省,才能不斷成長
古人都特別講究反觀自省,曾子就曾經說過:「吾一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都要多次檢討審視自己的行為和想法,看看有沒有不恰當的地方。
孔子也說過:「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一個君子,一定要能夠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嚴於律己;只有小人才會經常怪罪別人、指責別人,很會原諒自己。這些智慧都是在告誡後人要善於反省自己。
人最大的弱點就是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卻對自己的不足視而不見。一旦遇到問題或麻煩,第一反應就是埋怨外界的事和物,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好像這樣就能讓自己輕鬆一些,心理壓力小一些。但是,這種缺乏擔當、不敢正視自身弱點的做法,輕則阻礙自己心智的發展,重則害人害己。
孟子曾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當我們想對別人好,想跟別人親近時,發現對方並不跟我們親近,那我們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仁愛還不夠;當我們想要管理別人,對方卻不服管時,我們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智慧還不夠,處理的方式不夠好;當我們對別人以禮相待,發現對方不搭理我們時,我們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恭敬程度不夠,或者不夠誠心。
歸根結底,這些反映的都是一個本質問題,就是「仁德」,你自己的仁德夠不夠。仁德夠了,一言一行都合乎天理,一切就都順了。就像《詩經》上講的那樣:「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這裡的「自求多福」與今天的含義不一樣,它的意思是你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配合天命,就會獲得更多的福報。相反,仁德不夠,又不經常正己,只會責怪別人,那你就什麼都做不成,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