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世「脫佛入儒」浪潮對其思想文化的影響

日本佛教史上的「脫佛入儒」

日本禪僧「脫佛入儒」的歷史過程,經歷了中世由公家、武家和僧倡階層為主導的佛教近世以儒學為宗的德川幕府意識形態轉變的較長歷史時期。這一過程既是中國佛教、儒學「日本化」的過程,也是中日佛教、儒學乃至整個中日歷史和思想文化凸顯分歧而走向不同道路的過程。

揆諸史實可知,日本中世向近世由佛及儒的思想轉變,不僅僅是日本自身歷史文化演變的結果,且尚有一個超越單一民族國家敘事的宏大「東亞」背景作其支撐。

進而言之,可以說是中國朱子學的東傳激發了日本五山禪林佛教世界的思想震蕩,使得不少對中國文化傾心且熱情擁抱朱子學的禪僧們放棄了安身立命的佛教信仰,轉而尊奉朱子學,高舉儒學大纛,聚徒講學,既而肇啟了日本近世儒學勃興的文化新章。

入華僧與儒家經典的東傳

在前近代東亞世界,不論是日本派遭至中國的遭隋使、遣唐使、遣宋史、遭明使等使華僧侶,還是歷朝歷代從中國弘法或出遊至日本的渡日僧,對推動中日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貢獻巨大,故在13-17世紀的東亞海域素有「禪僧時代」之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禪僧促使了東亞世界的形成。並構築起了以佛教和禪僧為媒介的另一個東亞世界體系。從文化傳播學的角度而言,其中的人與物,即往還於中日之間的禪僧及其帶回日本的諸多漢籍,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傳播媒介。

至少在19世紀以前,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和華夏大地,一直是東亞周邊知識人心之所向的「聖地」。那些傾情於中華文化的禪僧,甘冒被巨浪吞噬之風險,前往中國留學以取經求法。據不完全統計,從1167至1275年期間,記錄在案的人華留學僧有57人中;而從1191年至1620年之間,在當時較為活躍而知名的699位禪僧中,就有188位禪僧有過入華留學經歷中。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在五山禪林頗有學術建樹的禪!僧如虎關師煉、中岩圓月、圓爾弁圓、南浦明、兀關普門、雪村友梅、中津絕海等,大都有過人華留學經歷。這些僧倡們人華留學,除了結交當時之名僧和儒土外,對文化交流最大的貢獻是將儒家經典一併帶回了日本,進而激發了中世日本以佛為主的知識界的思想革新。有學者據此將其概稱為中日之間的「書籍之路」,未嘗沒有一定的道理。

日本五山禪僧對漢籍的獲得和研讀,有兩方面的途徑:一是從中國直接獲得,二是從在地藏書館借閱。從中國購買漢籍,主要由出使中國的遺華僧擔任,或通過朝貢貿易購買或由友人饋贈等。伊地知季安的《漢學紀源》記載,明極俊葯「其多購儒書二百五十六卷回於我朝。據是觀之,四書之類人本邦。蓋應始平俊仿所帶回之儒書也。書亦博識爾」。

另據《普門院經論章書語錄偶書等目錄》所載,僅圓爾弁圓個人從中國帶至8本的典籍就達227冊之巨,儒家典籍計54冊,除此之外,還帶回不少經傳註疏解本,就連當時所刻板的朱嘉註疏的《晦庵集注孟子》《晦庵大學》《晦庵中庸》等亦不曾遺闕。

入華禪僧對書籍種類的好惡和索求程度

明代學者鄭若曾注意到,日本禪僧對於「古書五經則重《書》《禮》,而忽《易》《詩》春秋》。四書則重《論語》《學》《庸》,而惡《孟子》。重佛經,無道經。若古醫書,每見必買,重醫固也」。

另一學者鄭舜功還發現,「中國書籍流彼多珍藏山城,大和下野文庫及相模金澤文庫,以為聚書之淵藪」。漢籍流布以及禪僧的漢籍閱讀,為禪僧提供了-個非佛典的儒家知識文化空間。在與佛典異質的漢籍和儒家典籍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滋養之下,禪僧對儒家典籍的接受甚至以儒學為中心的知識體系已初顯端倪。

五山禪林世界的「儒學」認知

五山禪僧對儒學經典的研讀和理解,顯示出了極為不俗的認知水準,漸次呈現出一種「儒化"的思想傾向。就此,坂本太郎認為:「五山僧侶不僅統治著儒學界,而且還控制著漢文學界。因理頭於詩文而從宗教界人士變成了文人。」事實上,無論是將五山禪僧作為「大陸文化介紹者」國「宋學的傳播者"甲的角色定位,還是因其接受偶學而將其納入「禪宗文化的一環」之把握。

均折射出五山禪僧「習儒"之思想時態及其歷史影響。具體地說,五山禪僧的「習儒」行為,相當程度上促使了其內部的思想分化和部分禪僧「脫佛人儒」行為的發生。由於五山禪僧人數眾多。對儒學的理解、接受及其歷史影響,個體差異明顯,故在對其思想傾向進行整體把握的同時,尚需更多亦更為具體的個案研究。

尤為典型的是,出身鎌倉壽福寺的中岩圓月雖以密宗和禪宗之修鍊為安身之本,但其對儒學的接受和學習,貫穿終生。從其年譜自序可知,中岩圓月幼時曾跟隨道惠和尚學習《論語》和《孝經》;曾入華與靈石芝、古林茂、濟川楫、絕際中、雪嚴中、東陽輝、拙逸廓、竺田心等名衲接觸,而這些高僧大多都有較高的儒學修為——至順元年(1330)與大學士張觀瀾會面時。就朱子學之太極、無極進行過深入交流」。

從中岩圓月與張觀瀾的討論可知,中岩圓月對當時盛行之朱子學的思想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與認識。而對於整個儒學史及其各個階段的代表人物,中岩圓月均有一一定的評述。他認為子思誠明、孟子仁義,都是儒家「道」「醇」之人,而荀子雖「醇」但也有「小漓」。在他看來,孟子、荀子和揚雄三人背離了孔子子思的思想路線,是一種失誤:比起孟、荷和揚雄這三人來,強調儒家正統的韓愈則離孔子、子思所傳之道甚遠:「,與孔子、子思之道相遠也如此,甚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