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國,為何有這麼多阿育王塔?

公元前2世紀印度的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教曾造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至今印度殘留著可確認為阿育王所造的山奇第一塔和巴基斯坦塔克希拉的達摩拉吉卡大塔以及斯瓦特的布卡拉塔②。

這些塔的形式均為覆缽式塔身,頂部有平頭和相輪,下有台座,圍以欄楯。這種塔的樣式影響深遠,在犍陀羅石雕上和我國早期佛塔上都可看到它的變形樣式。

2001年4月,浙江省博物館展出了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文物,內中的鎏金銀質塔頗引人注目,塔通高35厘米,透過塔身鏤空處,可看到內有金質容器,據認為可能就是金棺,棺內應供奉有錢弘俶的佛螺髻發①。

圖1 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阿育王塔


鎏金塔為單層束腰、正方形,四角為三角柱狀角翹(或稱角端,也有借用瓷器紋飾用語稱蕉葉),正中立有五層相輪,塔剎為摩尼寶珠,塔身四面為佛本生故事,下承方台座,每面開龕,內有四尊禪定佛像。(圖1)

以阿育王典故所造的舍利塔影響深遠,我國以阿育王典故所造舍利塔可見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所記∶③


初西晉會稽鄮塔者……晉太康二年有并州離石人劉薩訶者……得病死,蘇見一梵僧語何曰∶汝罪重,應入地獄,……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禮懺,得免此苦……如言南行至會稽海畔,……三日間忽有寶塔及舍利從地湧出,靈塔相狀青色似石而非石……五層露盤,似西域于闐所造,面開窗子,四周天鈴,……繞塔身上並是諸佛、普薩、金剛、聖僧雜類等像。


說的是并州離石(今山西呂梁地區)人劉薩訶(字慧達)原來是個橫行鄉里的人物,一日得病而死,夢見一位外國和尚對他說,你的罪孽深重,應該下地獄。現在洛下、齊城、丹陽、會稽等處的古塔及浮江石像都是阿育王所造的,可多禮拜請求赦免。劉薩訶南行到了會稽海邊禮拜,三日間忽有寶塔及舍利從地湧出,靈塔相狀青色似石而非石……五層露盤,似西域于闐所造,面開窗子,四周天鈴,……繞塔身上並是諸佛、普薩、金剛、聖僧雜類等像。

圖2 鄮山阿育王寺


於是劉慧達在此地建寺、就是今天浙江鄞縣的鄮山阿育王寺,寺內舍利殿中當年還供奉著據傳劉薩訶所勤禮而湧現的阿育王所造之塔(圖2)。

這尊阿育王塔也幾度轉移,唐會昌毀佛之際,移往越州官庫,宣宗時又移往越州開元寺,後又移回育王寺,吳越國貞明二年(916年)吳越王錢鏐及弟錢鏵又將此塔迎往杭州羅漢寺,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錢俶降宋,翌年僧統贊寧又奉此塔移往汴京,此後便下落不明④。

吳越王錢弘俶(929-988年)也仿阿育王的典故造了八萬四千座鎏金銅塔,也稱吳越王塔,因塔身塗金,也稱金塗塔,又因塔內藏有《寶篋印陀羅尼心咒經》所以又稱為寶篋印塔。南宋志磐《佛祖統記》卷四十三「法運通塞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十月條都記有∶⑤


吳越王錢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銅精鋼造八萬四千塔,中藏寶篋印心咒經,布散部內,凡十年而訖功。


1957年金華萬佛塔和蘇州虎丘雲岩寺塔以及近年的杭州雷峰塔都出土了多尊方形小塔⑥,因塔底部刻有吳越王造塔的銘文,可推斷這些小塔應即是當年吳越王所造的八萬四千塔的一部分。這批八萬四千座金塗塔的造型都基本相同,尺寸在16厘米左右,吳越王錢氏曾親自目睹過鄮山阿育王塔的原形,想來這些金塗塔是按照鄮山阿育王塔的樣式製作的。當然也有尺寸高大的銀質甚至石造的,但不屬於這批統一製作的八萬四千座金塗塔之內。

鄮山阿育王塔的形式早在唐代就有複製品。唐鑒真和尚渡日第三次失敗後(天寶三年,744年)受到明州太守的關照,安頓於鄮山阿育王寺,鑒真和尚對阿育王塔肯定也曾瞻仰禮拜。天寶十二年(753年)鑒真終於第六次渡日成功,隨同僧眾二十四人,帶去了佛舍利、佛雕像、繡像、佛經、法器等許多法物。內中就有「阿育王塔樣金銅塔一區」,所謂塔樣,應該就是九年前瞻禮過的鄮山阿育王塔的臨摹品。

據日本真人元開(淡船三海)《唐大和上東征傳》(此書成於公元779年)描述阿育王塔的形式∶⑦


此塔非金、非玉、非石、非土、非銅、非鐵、紫烏色,刻鏤非常,一面薩王子變,一面舍眼變,一面出腦變,一面救鴿變,上無露盤,中有懸鐘,埋沒地中,無能知者。


即塔的質地是合金的,雕刻精細,塔的四面表現了四種本生故事畫,如薩太子捨身飼虎、屍毗王割肉貿鴿等佛本生故事。 道宣在《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中說此塔類似西域于闐所造,說明漢族地區過去沒有這種塔的形式。

圖3 張燕昌《金石契》

圖3 張燕昌《金石契》 (1)


清代王昶《金石粹編》和張燕昌《金石契》⑨、馮雲鵬《金石索》中也都著錄了數件吳越王金塗塔(圖3)。在這些塔底部均刻有銘文∶


吳越國王錢弘俶敬造八萬四千寶塔乙卯歲記


浙江金華萬佛塔一次就出土了15座金塗塔,內中銅鑄的十一座(高20厘米),鐵鑄的四座,可以知道除銅鑄外,還有鐵鑄塔。銅質的刻文與上述的金石書記載相同,也為乙卯年所造。保存完好的一尊鐵質的(高20.5厘米)上刻∶


吳越國王俶敬造寶塔八萬四千所永充供養時乙丑歲記


目前發現的金塗塔實物共有三種不同的年款,即乙卯歲為955年,乙丑歲為965年,蘇州虎丘塔地宮出土的鐵鑄金塗塔銘記為宋太祖建隆二年,即961年。

日本釋道喜於公元965年撰有《寶篋印經記》,記錄他在中國見到吳越王所鑄塔,高九寸余,四面鑄鏤佛、菩薩像,塔上四角象馬耳一樣,塔內經卷上印有「天下都元帥吳越國王錢弘俶本寶篋印經卷八萬四千卷之內安寶塔之中供養,迴向已畢,顯德三年丙辰歲記也」⑩。顯德三年為公元956年。若此條記載可靠的話,看來錢弘俶在950年至960十年間確實造了一大批金塗塔,《佛祖統記》記凡十年而訖功,看來是可信的。

圖4 靜志寺凈眾院塔下地宮發現


近年來在河北省靜志寺凈眾院塔下地宮中也發現了一件屬款乙丑歲鐵制的寶篋印塔(高16.7厘米)其底部鑄有銘文十五字,與金華萬佛塔出土的鐵質寶篋印塔樣式和銘文完全相同11,但頂部輪桿較短,相輪直徑也較大,與金華萬佛塔的鐵質塔大概是同模所出。估計這類寶篋印塔,因鑄造數量龐大,當年很可能也曾作為向中原的後周進獻的禮物之一,以後被納入佛塔地宮的(圖4)。

有學者統計,從50年代至70年代,在福建、浙江、江蘇出土和徵集的金塗塔共25座,主要集中於吳越國版圖,即今浙江省發現為多。且據目前傳世和出土品而言,乙卯年所鑄均為銅質塔,鐵質塔都鑄於乙丑年

阿育王式塔在日本也發現多尊,1918年(大正七年)和歌山縣東牟婁郡那智的經冢遺址出土了一尊,據同出土物分析應為平安時代後期的11世紀之物。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福岡市今津誓願寺、京都府相樂郡金胎寺、大阪長野金剛寺等均收藏有傳世的金塗塔⑧。之所以日本流傳這麼多的金塗塔,在 瞿中溶《總勝集》中記有∶


今吳越王錢弘俶造銅塔,四片合成,外繪梵篋故事。嘗以五百遣使頒日本,其它皆瘞於十三州一軍之內


這類寶篋印塔銘文之所以使用乙卯歲和乙丑歲,而不用年號,是因為錢氏國力軟弱,未曾建元,一直使用後晉後漢、後周年號,後來又使用北宋年號。所以這些吳越國的官造舍利塔,大概是心理上的原因,一般不書後周年號,多是用干支紀年

目前所見國內出土及日本流傳的數尊塔都是方形束腰、四角有蕉葉,但細部並不完全一致,特別是塔的四面經變故事圖有幾種不同的組合。

唐大和尚東征傳》所記的塔的四面共有薩王子變、舍眼變、出腦變、救鴿變共四種釋迦牟尼佛的經變故事,在張燕昌《金石契》所記則為屍毗王割肉貿鴿、慈力王割耳燃燈、薩捶太子投崖飼虎、月光王捐舍寶首四種經變故事,沒有出腦變和快目王舍眼變,而是增加了慈力王割耳和月光王捐寶首變。

圖5 日本發現的阿育王塔


在日本的數尊金塗塔上也發現有慈力王割耳燃燈和捐寶首故事12。據此可推知吳越王塔因數量大,鑄造前後延續時間長,所以有多種類型和本生故事,質地也有鐵、銅之分。(圖5)

據金華萬佛塔出土的十五尊金塗塔可知鑄造方法均為塔身與塔基相連,四面分鑄四塊,塔剎和四角馬耳也為分鑄,然後組裝在一起。

吳越王金塗塔由於帶有濃厚外來樣式色彩,典故流傳久遠,也有許多各種質地的仿製品。寧波阿育王寺還收藏有一尊木雕塔,樣式與吳越王塔完全相同,1976年安徽青陽縣塔基地宮也出土了一件相同的塔,塔外面的記事銀牌有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紀年13。《金石契》中還載有一件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弟子夏承原並妻林一娘合家眷屬舍凈財鑄真身舍利塔,造型樣式也完全仿自吳越王塔,應是民間所造。

圖6 唐天佑二年款偽品


還有這種塔的偽品,如日本新田收藏的一尊屬款唐天佑二年(905年)銘金塗塔,年代早於吳越王金塗塔五六十年。工藝技法柔弱,人物造型綿軟,衣飾呈明清樣式,且塔身相輪和四角蕉葉都是銅皮打制而成的,應是清、民國初年時代的仿品14(圖 6)。

日本《支那工藝圖鑑》還載有一件據說民國十六年(1928年)四川龍安江油縣某廢寺出土的款屬宋祥符元年(1008年)的金塗塔,與新田藏品造型和紋飾極為近似,此件的真偽也頗可考慮。

但這類民間仿製品和偽品應該區分開來,受吳越王塔樣式的影響後來製作的且明確有與時代相符的紀年款的金塗塔不能說是偽作,但明顯時代風格很晚卻屬以五代、宋年款的金塗塔則顯然是偽品了。

圖7 雲岡石窟14窟佛塔


目前吳越王所造的金塗塔除去民間仿造品外還沒發現更早於955年(乙卯年)的,而最晚的則為965年(乙丑年),確實是前後十年,可知史載是可靠的。

下面再來談談吳越王金塗塔樣式的演變,前述道宣所說的類似西域于闐樣式,那麼什麼是西域于闐樣式塔呢?法顯佛國記》七「到于闐國」∶


彼國人民星居,家家門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許。


可知于闐造佛塔風氣頗盛家家門口都要起塔,文中的「最小者」,語氣上推測,疑應為「最大者」,若最小者都高達二丈,那大者不知幾何,已不能稱為小塔了。

斯坦因在和闐調查了幾座覆缽塔,從於闐,鄯善地區佛塔造型來看,于闐佛塔樣式與犍陀羅的覆缽塔樣式相似15。但由於被稱吳越王式塔的造型確立於公元950年以後,樣式上儘管與犍陀羅式覆缽塔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還不完全一樣,關鍵是吳越王塔覆缽部分已經退化。

圖8 登封嵩嶽寺塔第一層塔身上 龕門


此種方形單層的塔式四十年代日本村田治郎在《支那的佛塔》16 書中已有精闢的論述。中國的佛塔儘管也可追溯到印度山奇大塔,即覆缽式塔身、上有平頭與相輪,下為基座,但與吳越王塔樣最有親緣關係的應是北魏,如雲岡第十四窟的浮雕單層覆缽塔,可注意覆缽下方有外翹的蕉葉和方形塔身 。又有河南登封嵩嶽寺塔第一層塔身上的龕門,也是這種覆缽下左右有二蕉葉形。金銅佛像和石佛像的光背上方,往往出現這種方形單層塔。如太和元年(477年)陽氏造金銅佛坐像光背背面頂端,即有這種單層小塔,拱形龕楣,兩側有立柱,覆缽頂,兩端有蕉葉,為北魏有明確紀年的方形塔17。

圖9 南響堂山1窟


正光時(520-525年)銅佛像一時流行輕盈華美的樣式,光背外緣嵌接飛天,頂端正中是這種單層四方小塔,一直到北齊的單尊像上依然可見18(圖7-9)。

山東青州的石佛像也從北魏晚期至北齊,在佛像光背頂端多見這種樣式的小塔19。


圖10 天和六年石塔


除光背上表現這種方塔外,還可見單獨的小石塔。北周時這種單層小石塔似乎更為普及,有銘文的可見天和六年(571年)四面石像,(高36.5厘米,寬21厘米)20藥王山博物館中也可見數尊此種小石塔21 ,還有數尊見於國外圖錄。(圖10)

圖11 安陽寶山靈泉寺唐代佛塔


河南安陽寶山靈泉寺從北齊時一直到唐、宋、普遍流行這種單層方塔,絕大多數為浮雕,以唐代的數量多而精美,各塔的細部裝飾和紋飾不盡相同,但基本格局多是正面開拱形龕,覆缽頂、上飾山花蕉葉。這類浮雕塔龕共有153座,如此集中大規模的表現此種塔龕在靈泉寺表現的極為顯著22 。(圖11)

從隋至宋代這種單層小塔的覆缽頂表現的很為明確,而五代吳越王塔覆缽頂退化,輪桿加長,四角端如直立馬耳形,成為一種固定的格式,儘管此時中國已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多層多檐的木塔、磚塔、石塔,但吳越王式塔已不再有太大的變化,成為人們公認的以阿育王典故所造的金塗塔的典範,一般多稱為寶篋印經塔。

從五代後歷代都有模仿這種小金塗塔之作,而地面大型吳越王式塔則在江南沿海地區至明代仍可見到,一般為石制,有的製成二、三層、如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多寶塔為元代元統年間(1333-1335年)所造(高約20米),廣東潮州開元寺吳越王式塔,高4.2米,約為明代之作23。

意味深長的是古希臘和羅馬時代的建築和墓碑、石棺上常能見到這種方形四角的基本形。

圖12 帕特農神廟的外形

圖13 羅馬時代的墓碑


古希臘起碼在公元前5世紀甚至更早的維多利亞式和愛奧尼亞式的神殿正中和四角即飾有人物或動物,著名的如帕特農神廟(前447年)和雅典那廟(前4世紀)都是如此(圖12)。在石棺上也廣泛應用,如所謂亞力山大石棺(前四世紀,318´167´195厘米,黎巴嫩出土,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即是三角形頂部,四角伏卧獅。希臘化時代的石棺和墓碑更成定型化,即蕉葉部已明確表現為三角柱狀,山形頂,有的頂部上再出一個三角飾物。如現藏土耳其考古博物館的幾件小墓碑在外形輪廓上總使人連想到北朝和唐代靈泉寺的單層小塔,吳越王塔也僅僅不過沒有山尖部分而已(圖13)。

圖14 2世紀的青銅小容器


還有一件同館藏2世紀的青銅小容器,那方形四角翹的樣式簡直就是吳越王塔的同類型之物,只不過那正面鑄造的是展翅的鷹(圖14)。羅馬時代的墓碑、石棺與我國的單層塔在外形上驚人的相似,我們現在並不能理出它從西方到中國演變的清晰脈絡,但犍陀羅佛教藝術深受希臘、羅馬的影響是有據可依的,很可能是地中海沿岸的墓碑形制經佛教傳播到中國演化成這種方型四角翹的舍利塔。

注釋:

① 鄭嘉勵 「走進雷峰塔地宮」《中國文物報》2001年7月18號

② ⑩ 常青 《中國古塔的藝術歷程》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③ 《大正藏》卷52「史傳部」

④ 日本 安藤更生 《鑒真大和上傳之研究》平凡社昭和三十五年

⑤ 《大正藏》卷49「史傳部」

⑥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金華萬佛塔塔基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5期

⑦ 真人元開 《唐人和尚東征傳》中華書局1979年

⑧ 岡崎讓治 「錢弘俶八萬四千個塔考」《佛教藝術》第76號

⑨ 張燕昌 《金石契》乾隆四十三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