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書房裡面掛了一幅字:「知足常樂」,弘一法師的字平正自然,簡潔純凈,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讓人感覺心平氣和,心情寧靜。
弘一法師是近代佛門律宗的高僧,佛法精湛,德慧具足,年輕時是著名的文學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和話劇活動家,聲名顯赫。
從滿腹經綸的一代才子到長伴寒燈古佛的沙門,讓人感慨人生無常的同時,也不禁好奇這位傳奇高僧的一生轉變如此之大背後的原因。
01出身名門的天才少年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生於巨富之家,從小失去父親,少年時就寫下「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樣的句子,令人驚嘆,被稱為少年天才。
李叔同出生於1880年,比魯迅大一歲,但家境比魯迅好太多,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跟隨名師學習,從中式的四書五經到西式的音樂繪畫,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同時愛好廣泛,從文學到藝術,精通中西文化,滿腹經綸,尤其是文藝方面,天賦異常。
李叔同擅長書法、音律、詩詞、丹青、金石、油畫、鋼琴、喜劇、話劇,集百般武藝於一身,聲名赫赫。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就是弘一法師填詞的歌曲。
可以說,前半生的李叔同可謂集各個領域文采於一身,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
02浪蕩不羈的著名才子
生於巨富之家的李叔同,衣食無憂,年輕的時候熱衷於詩酒風流,耽於聲色,遊戲人間,儼然是一副「紈絝子弟」面目。同時在政局震蕩革命風起雲湧的20世紀前期,他也憂國憂民。
從15歲開始,整日流連於戲院和青樓,吟詩作曲,頗具名氣,一副富家名士做派,26歲東渡日本,在東京美術學校學習繪畫,在繪畫領域也顯示出了出眾天賦,愛好油畫,他的現代油畫作品比同時代的劉海粟等都要早。他的日籍女模特最後還成為他的妻子,跟隨他回到國內。
辛亥革命後李叔同家道中落,來到浙江師範學校教授音樂和繪畫,把自己的特長和才氣發揮到極致,開了國內美術和音樂教育的諸多先河,下圖為李叔同在浙江擔任老師時的照片。
李叔同和當時的諸多名家都有往來,比如黃炎培、蔡元培、柳亞子,夏丏尊、徐悲鴻、吳昌碩等,也培養出了豐子愷等著名的弟子。從一個才子文人的角度來說,李叔同無疑是極為成功的。
03看破紅塵的出家高僧
因為受母親的影響,李叔同從很小的時候就被要求讀佛經,可能這是他跟佛法結緣的最初。在出家前,並沒有什麼徵兆。
隨著家道中落,李叔同在浙江擔任音樂和美術教師,生活安居下來,朋友發現他的穿衣打扮上有了一些佛家的味道,比如他的好友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夏丏尊來看他的時候發現他日常穿著海清(佛教在家居士的傳統穿著),留著長發,感覺和這位風流倜儻的才子不搭配,便開玩笑說「還不如索性做了和尚」,沒想到一語成讖,朋友不知道的是,李叔同對於出家醞釀了很久,早就開始吃素、打坐和偶爾的斷食。
1918年8月,39歲的李叔同在浙江虎跑寺正式剃度出家,法號弘一法師,成為一個出家人,跟自己的前半生徹底斷絕。在出家前的一段時間,李叔同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妥當,比如妻子和兒女的生活,讓她們沒有後顧之憂。
李叔同出家後,妻子曾帶著孩子來磕頭相見,但是弘一法師執意不見,兒子哭著說,既然你不能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為什麼要生下我們呢?妻子更是跪在雪中微微一句:「慈悲對世人,為何獨傷我?」面對妻子的靈魂追問,弘一法師沒有回答,轉身離去,可能在弘一法師的心中,只剩對於佛法的追求吧。
關於李叔同出家的原因,眾說紛紜,弟子認為他從追求藝術升華到追求宗教,朋友認為他佛緣深厚,世人認為他亂世之中看破紅塵,真實的原因可能只有弘一法師自己清楚。
但是確認的一點,是濁世少了一個翩翩公子,佛門多了一位得道高僧。
04一代律宗大師的「悲欣交集」
在南懷瑾的文章裡面也多次提到弘一法師的事迹,說他佛法精湛,頗具智慧,有佛門高僧的德行,而且持戒非常嚴格。
弘一法師是大陸佛教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恪守佛教的清規戒律,一心鑽研律宗和佛法,著書說法,從佛教律學經典和思想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為弘揚律學,弘一法師窮研《四分律》,花了4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弘揚佛法,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
從1918年出家到1942年圓寂,整整25年的時間他到各地去弘法,以身作則教人們一心向善,成為近世佛教界備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1942年,63歲的弘一法師安靜離世,為世人留下了「悲欣交集」四個字。
回顧弘一法師的一生,不管是從藝術、文學、佛法,他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半世繁華,半世清貧,從翩翩濁世佳公子到看破紅塵的佛門高僧,人生的轉折和傳奇讓人唏噓不已,所謂「人生如夢又如戲」,「滾滾紅塵,塵煙往事」不外乎如此。
從「弘一體」書法的自然清凈中,我們可以想像:在青燈古佛下,在晨鐘暮鼓聲中,縈繞在弘一法師內心的除了對於佛法的執著追求之外,是否還有對於前塵往事的回憶和感悟?在他離世前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的時候,「悲」的是什麼?「欣」的又是什麼?
對於我們讀者來說,我們讀歷史、讀文學,讀人物傳記,到底要讀的是什麼?
我想我們「讀萬卷書」同「行萬里路」一樣,目的之一是增加我們的人生閱歷和人生體驗,人生短短百年,我們沒法改變長度,我們能做的是增加人生的寬度和深度,去體會千萬人的人生喜怒哀樂和人生抉擇,從而來影響我們和我們周圍的人,思考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成就什麼樣的人生。
本文作者孫楊正,源自公眾號「思想者札記」(ID:SXZzh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