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智慧】人生最大的清醒:悲時不言,喜時不諾,怒時不爭

禮記》中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人的7種情緒,是與生俱來的。

區別就在於,每個人表現情緒的方式不同:或歇斯底里,或冷靜克制;或怨天尤人,或淡定從容……

世事繁雜,只有管理好情緒,才做得了生活的主人。

人這一生最大的清醒,莫過於:悲時不言,喜時不諾,怒時不爭。

1、悲時不言,是一種成熟

曾國藩曾說:「群居守口,獨居守心。」

與人相交,說得越多,越容易陷入困境,反不如把話留在心裡。

尤其是悲傷時,更要保持沉默,蓄力待勢。

清代蒲松齡,一生命運多舛,卻不抱怨、不氣餒。

他曾因家貧求人未果,於是躬身入局,在鄉間教書維持生計;

他曾屢屢落第科考,卻「落第不落志」,不願與好友宰相「混水摸魚」;

他在妻子去世後悲痛欲絕,卻化悲痛為力量,一邊讀書一邊創作小說。

為收集素材,蒲松齡在大樹下設攤,免費提供煙、茶水,聽路人講一個個離奇的故事。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在風吹日晒中,在孤燈影只下,他用20年的時間,完成了聞名中外的《聊齋志異》。

他的一生,就如他曾寫下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

宋代詩人方岳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語無二三。」

人活於世,各有各的難處。

將苦楚藏於心底,管住一張到處訴說的嘴,是成年人最基本的處事法則。

聽過一個小故事。

有隻小猴子受傷了,就告訴了森林裡所有人。

於是,大家陸續過來探望。

每一次,小猴子都好吃好喝地招待著,並且,一定會展示自己的傷口。

大家也都會同情地看著、安慰著、討論著。

一段時間後,小猴子家彈盡糧絕,而它自己,卻因為傷口一次次被暴露,竟然急劇感染而亡。

小猴子的遭遇告訴我們:痛苦時,當自求解脫。

因為,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針只有扎在自己身上,才知道疼不疼。「感同身受」四個字,往往只是說說而已。

人生海海,求人不如求己。

跌倒時,爬起來,蹣跚前行;失敗時,笑起來,對鏡加油;痛苦時,躲起來,獨舔傷口。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真正成熟的人,總能做到悲時不語、哀時不言,默默地做自己生命的擺渡人。

2、喜時不諾,是一種智慧

《禮記》有云:「言諾而不與,其怨大於不許。」

相比於從不許諾,若口頭承諾了,行動卻無法兌現,更會激起怨恨而招致禍患。

同光元年,皇帝李存勖想深入敵境攻打後梁

一名大將主動申請出戰,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汴州,滅掉了後梁。

皇帝得知後喜不自勝,激動地對那位大將說:「這天下,從此就是你我的了!」

誰知,皇帝不但忘記了承諾,還處處猜忌那位大將,甚至把其他將士的功勞都攬上身。

大將內心窩火,卻敢怒不敢言。

但其他將士卻心寒而怨,接連發生叛變,而皇帝,居然再次派那位大將前去鎮壓!

沒想到,這一次,大將被人「黃袍加身」,擁兵自立。

歷史的結局是:皇帝李存勖身中流箭而亡,而那位大將,則在其靈位前繼位,即為後唐明宗李嗣源

荀子有言:「喜不過予。」

人,勿在高興時輕易許諾,而古往今來,犯此大戒的例子屢見不鮮。

春秋時,齊襄公面對兩位大將詢問「戍邊期滿」的時間,在吃瓜興頭上許諾:明年瓜熟之時。

然而,他失信了:讓他們再等一年。

結果,兩位大將怒而起兵,齊襄公被殺。

三國時,曹操面對曹植的居功不驕、謙卑有禮,當眾許諾:將來本將軍的大業,除了你別無他人。

然而,他食言了。

結果,曹植不僅沒成為接班人,反被繼位後的哥哥百般刁難,最後抑鬱而終。

喜時之言,多失信。

頭腦發熱時,不曾分析不可控的因素,往往在平靜後發現:客觀上不允許,或是主觀上後悔了。

總之,就是兌現不了,從而引發各種不滿、隔閡、怨恨。

孟子有言:「車無轅不行,人無信不立。」

誠信,是立身之本。

真正智慧的人,必定懂得:

做不到的,果斷拒絕;能做到的,三思而行,一旦承諾,定說到做到。

3、怒時不爭,是一種格局

古人有云:「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爭。」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不會一味地逞強,也不會因憤怒而失去理智;

反之,他能衡量輕重緩急,做到進退得當、從容應對。

戰國時的尉繚,頗有軍事才能,因而深受秦王重用。

可秦王如此器重,尉繚卻在背後詆毀:「秦王面相不好,缺乏仁德。」

因而,他計划出逃,卻走漏了風聲。

秦王震怒,意欲殺之而後快,卻反思冷靜下來:

我要的,不是個人的臉面,而是尉繚的才能;我要爭的,不是一時之氣,而是六國的統一。

於是,秦王再次召見尉繚,明確表示:既往不咎,以前怎麼樣,以後還是一樣!

這一舉動,感動了尉繚。

從此,他一心輔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還留下了後世兵家尊崇的軍事著作《尉繚子》。

古人云:「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

人生若錙銖必較,禍患則會伺機而生。

很多時候,所謂的「爭」,也是一念之間的「容」。

三國的曹操,容下曾暗通袁紹的將士,他得到的:是將士們的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清代的張之洞,容下醜化自己的畫家,他得到的:是畫家的臣服,老百姓的交口稱讚;

宋代的呂蒙正,容下朝臣的譏諷議論,他得到的:是同僚的認可,皇帝的不吝盛譽。

老子有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人,要學習水的品格,用「不爭」來渡人渡己。

面對家人,無需爭吵:

因為對錯不重要,莫要「贏了道理,輸了感情」;

面對朋友,無需爭執:

因為結果才重要,彼此的目標是合作共贏、和氣生財;

面對陌生人,無需爭鬥:

因為心情最重要,為了不相關的人和事,實在不必大費周章。

人這一生,無論爭什麼、什麼時候爭,消耗的都是自己。

不爭,既不是糊塗,也不是懦弱,而是放大自己的格局,成就自己的人生。

尚書》中說:「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有所忍耐,必能有所成就;有所包容,必能成就德行。

人這一生,有情緒是本能,管理情緒是本事。

大悲時,不言,這是做人的成熟;

大喜時,不諾,這是做事的智慧;

大怒時,不爭,這是處世的格局。

既如此,做事清醒、做人通透,則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活出人生的春意盎然、鳥語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