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是大乘佛教里眾多佛菩薩中最常見的一尊佛,其知名度無出其右。釋迦牟尼佛曾在不同的講經場合中多次講說阿彌陀佛及以祂的願行所構建的西方極樂世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無論信仰者或不信者都知道。在漢傳佛教圈,一句阿彌陀佛成了人與人之間見面問訊打招呼或信函往來的必不可少的前置詞。而佛像作為佛教法事活動的寺院殿堂里乃至在家居士家中的小佛堂中是必須具備的,是信眾頂禮膜拜的對象,通過神聖莊嚴的佛菩薩像進而與佛菩薩達到心靈的感通。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西元前565年出生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現尼泊爾境內)王室,阿彌陀佛則是釋迦牟尼佛講經時介紹給弟子們的他方世界的佛。釋迦牟尼佛的相貌在當時是大眾所熟知的,後來的畫像或塑像自然有所依據,而阿彌陀佛的聖像又是如何來的?有人會說,這是根據經典的描述由繪塑高手們創作出來的,這樣說也是有道理的,但事實上還有記載阿彌陀佛佛像來源的文獻記錄。
唐代高僧道世法師(?~683年)《法苑珠林》(卷十五)彌陀部感應緣中記載:「隋時有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者,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傳雲,昔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往安樂界(極樂世界)請阿彌陀佛:『娑婆眾生願生凈土,無佛形像願力莫由,請垂降許 』。(阿彌陀)佛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及(五通)菩薩還,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在樹葉(生長於南亞次大陸的貝多羅樹樹葉,長達60公分左右,簡稱貝葉。古印度無紙之前常作文字典籍的載具)上,(五通)菩薩取葉所在,圖寫流布遠近」。東漢永平十年(67年),天竺高僧迦葉摩騰(?~73年)應漢明帝之請,來東土弘傳佛法,住洛陽白馬寺,開漢地佛教之先河。不久,迦葉摩騰的外甥,其姐的兒子(僧人)持此瑞像來東土,留下臨摩圖像後「齎像西返」,帶著原件回了天竺,而臨摩的佛像當時並沒有廣泛流傳。後來還經歷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法難,此像長期隱沒,直到隋文帝時佛法大興,當時有一位叫明憲的僧人從北齊(高齊)的道長法師處得到此瑞像,查其緣起「與傳符焉」,請當時的丹青妙手曹仲達復繪,流通宇內,為各地寺院所依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