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每天都會有接受和給予。其中,接受是指從別人或者別處獲得,而給予則是把自己的事物變成別人的。
不知道您想過沒有,什麼是接受和給予?哪些不屬於接受和給予呢?我們先看一個小故事……
相傳,釋迦牟尼有一次到憍薩羅國的都城王舍城,住在祗樹給孤獨園裡。
釋迦牟尼住進祗樹給孤獨園後不久,有一天一個年輕人就找上門來了。和其他當地人的態度不同,這個年輕人一見到釋迦牟尼就口出不遜,一副非常氣憤的神情,用最激烈的言辭謾罵起來。
釋迦牟尼並沒有生氣,以他的修為,不但不會因為遭受無名的謾罵而生氣,甚至早就知道這個年輕人為什麼表現得這麼氣憤。
原來,這個年輕人的哥哥前幾天聽了釋迦牟尼講法後,便一心出家而跟隨釋迦牟尼修行。
可年輕人對哥哥的選擇非常不理解,於是便找到了祗樹給孤獨園,才有了開頭那一幕。
釋迦牟尼安詳地聽完年輕人發泄完,直等他說到喉干舌苦自己停下來,才輕輕發問道,年輕人,你的親朋好友有沒有去過你家拜訪過?
年輕人聽了隨口回答說,當然有啊,但是出家人,那能說明什麼?
釋迦牟尼繼續問他,當你的親朋好友來你家拜訪時,你有沒有準備美食招待他們呢?
聽到年輕人繼續給了肯定的回答,釋迦牟尼還是平淡地問他,如果來你家拜訪的親朋好友並沒有享用你為他們準備的美食,那剩下來的食物最後會歸誰所有?
年輕人聽到這麼「弱智」的問題,又有點生氣了,大聲回答說,既然是我家準備的食物,來的客人不吃,剩下來的當然還是歸我所有啊,難道就成了別人的么?
釋迦牟尼微笑著說,年輕人,你來到我面前,不但對我惡言相向,還肆意謾罵輕侮。但我都沒有開口駁斥,是不是就像沒有吃你食物的親友呢。
既然我沒有接受,那你剛才的那些惡毒語言和謾罵,就像那些剩下的食物了,最後又會歸誰所有呢?
年輕人聽到這裡就有點急了,不由得提高了語調,說你雖然不接受,但我已經全部給你了啊。
釋迦摩尼還是很平靜地說,那些謾罵既然沒有我的接受,你又怎麼能給予別人?
年輕人稍微怔了一下,依舊很大聲地問釋迦牟尼,那你說說看,你剛才所說的接受是什麼,給予又是什麼?哪些不屬於接受,哪些不屬於給予?
釋迦牟尼稍微嘆了一口氣,說如果你罵我,我也同樣罵回你,你對我生氣發怒,我對你也發怒生氣,你打我我也打回去,你斗我我也反斗,這就是有了接受,也有了給予。
反過來,我以沉默回應謾罵,以平靜對待你的發怒,也就是不會用拳頭回應拳頭,沒有用爭鬥回應爭鬥,這種情況就不屬於接受,更勿論給予了。
年輕人大聲說道,我曾經聽我們有德行的長老說過,修為高深的人在面對別人的侮辱謾罵時,他們是不會生氣的,更不會動怒,那你今天生氣或者動怒了嗎?
釋迦牟尼還是那副波瀾不驚的表情說道,一個永斷嗔忿的人,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能讓他起嗔心呢?你要了解這些問題:
善於自我調伏而生活的人不會有嗔心,更何況是智慧的解脫之人。
那種以瞋怒來回應嗔怒的舉動,是惡劣事。不以嗔怒回應嗔怒的人,才能贏得最艱難的爭鬥。因為他們不但明白對方為何憤怒,也能夠讓自己沉靜而提起正念。
這樣的後果就是,他們不但戰勝了他人,同時也戰勝了自己,讓自己和別人都獲益,是雙方的良醫。
當然,假如有人認為這樣的人是傻瓜,那不過是個不懂的無知之人。他們根本不知道不嗔勝過嗔忿、善行勝過不善,付出勝過貪吝、誠實勝過妄語。
而聖賢的人是不會動嗔忿之心的,更不會有害人的念頭。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嗔忿的心就像狂奔的野馬;而想要駕馭狂奔的野馬,就要靠韁繩的控制。
可是你知道嗎,控制狂奔馬兒的韁繩,也遠遠比不上能控制內心的調伏力啊。
聽了釋迦牟尼這段講解,原本怒不可遏的年輕人當即就明白了,終於在釋迦牟尼面前懺悔自己的魯莽。
這個故事也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得失不但需要有「主」,同時也要有「客」,任何單獨的一方面,都是不成立的。
而我們在生活中的一些憤怒和傷害如果沒有接受,怎麼能算「得」呢?這就值得我們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