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的僧人
今天這一篇文章,就來談談這個大家並不了解的現象。
據前幾年統計,目前我國共有佛教教職人員約22.2萬人,其中藏傳佛教約14.8萬人,漢傳佛教約7.2萬人,南傳佛教約2000人。
那一般寺院裡面,普通基層僧人的平均收入是多少?根據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中國宗教調查報告(2015)》顯示,佛教普通基層教職人員的平均月收入僅有397元。
我國佛教僧人有22萬多,相比於14億的人口,這22萬就顯得有些渺小了。因此很少有人會去特別留意,22萬僧人當中老和尚們的生存情況。
中國有句老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親生兒子,作為他的父親生病久了之後,他都不願意再扮演孝子這個角色。那更何況一個出家老和尚,他本來就無兒無女,加上他又不是寺院裡面的方丈,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基層老僧。別的出家僧人和他非親非故,想要做到久病床前去照顧他,確確實實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現實中有見過寺院,當老僧人無自理能力時,別的年輕僧人沒有精力時間去照顧,當然也不想照顧。稍微好一點的寺院給找個保姆,沒有這些條件的,我曾經聽說過,他們把老僧人送到敬老院去了。快要死的時候再接回寺院,叫上幾個居士幫忙助念,人過世了也就結束了。
寺院老的僧人
有的寺院規定,到多少年齡之後,就不再接受外面僧人來常住,這叫做「止單」。就像我聽說,有一家相當有名的大寺院。但是這個大寺院作出規定,僧人年齡在40歲以上,想到他們那寺院去住,他們是不接受的。因為這個大寺院也是弘揚戒律的,我當時聽到這個情況感覺挺驚訝的。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呢?我還特地打電話給這個寺院的客堂,但答覆我的,是他們寺院真不接收,四十歲以上的外來僧人,到他們寺院常住。因為他們認為40歲以上的僧人,精力各個方面都不夠了,跟不上節拍。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一個僧人如果你超過了40歲,你一旦離開了你原先常住的寺院,想要到外面去找個寺院長期住,除非你有關係。你跟其他寺院裡面的人有交情,如果沒有這個關係,你想要到別的寺院長期居住,恐怕別人不會要你。
因此,很多年輕的僧人,在年輕時想方設法,要接個小寺廟自己當家做法人代表。為什麼呢?就是怕年紀大了之後沒有住的地方。
出家了之後,趕緊再找一個家,要不然沒地方住。是不是覺得這話,看起來那麼的彆扭。
智茂老和尚
在現實中我聽說一位老和尚,他名字叫做智茂老和尚。據資料介紹,智茂老和尚,法名惟凈,俗名費榮林。1920年農曆三月初六生於無錫廣益鄉劉巷頭。17歲信佛,20歲皈依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師,25歲於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忍草庵剃髮出家,26歲於寶華山受具足戒。於三十多歲,步行朝拜五台、普陀等名山古剎。遍參虛雲老和尚、能海上師、興慈大師、靜權大師等當代尊宿。五十餘年住無錫某某寺,曾任首座,於2006年農曆閏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日圓寂,時87歲,僧臘62載。
大家一看這介紹,覺得這個老和尚肯定條件還挺好。但是有些情況,可能大家聽完之後,會感到相當吃驚。
這位老和尚在寺院時得了癌症,寺院就把他安排到醫院醫治,在醫院裡面治了一段時間,身體越來越差。在他快要過世前,老和尚提出來想要回到寺院去過世。結果他所在的這個寺院,不要他了,不再接受他回到寺院去,就想讓他死在醫院裡。
老和尚臨死的時候,他身邊有一個僧人和幾個居士在,想要幫他臨終關懷助念,但在醫院的病房還有其他病人住著,並不方便。所以他們在他過世前,把他拉到太平間,那個地方相對安靜一些,在那裡幫忙給他臨終助念。但是也不能出聲太大,他們把念佛機打開,用耳塞放在老和尚的耳朵上幫忙助念,最後老和尚在這樣的環境中斷氣了。
當我聽到這個事情,感覺相當震驚。寺院怎麼在老和尚生病了之後,他想回到寺院過世,寺院就不要他了,不接受了。從人情上講,一個老人在居住的地方過世,確確實實會讓其他的人感到有些恐懼。但是寺院這樣做,似乎就少了一些佛門的溫度。這個事情我是聽誰說的呢?就是聽當時給智茂老法師助念的那個出家僧人,親口對我說的。
生病的僧人去醫院
那僧人的養老,特別是老和尚們生病之後,應該何去何從呢?
首先作為出家的僧人,應該要搞清楚一個點,千萬不要迷信地認為,只要你好好修行,就不會生病。我們人身是肉體,肉體有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修得很好的古代大師們也會生病,更何況是現在普通的凡夫。因此身上有一定積蓄,在現在這個時代是有必要的,千萬不能做月光族。等到了真正生病,如果你自己出不了醫藥費,想要讓邊上人幫你出,或者讓你所在寺院幫你出,恐怕並不那麼容易。
曾經有老人講道,她生病的時候,如果讓兒媳婦女兒過來幫忙照顧,女兒兒媳婦們一開始也不樂意,因為認為幫忙照顧也辛苦,甚至有些還說我要上班,我外面也要賺錢,過來照顧你,賺錢就沒得賺。所以那老人就挺聰明的,她讓女兒、兒媳婦過來照顧,也給女兒、兒媳婦發工資。
老人說,我請保姆過來也要花這個錢,保姆還不一定就貼心,不如請女兒、兒媳婦過來,你們過來照顧,我同樣把錢給你們。女兒兒媳婦剛開始也推一推,後面也就接收了,接收之後還挺高興的,照顧起來也就勤快了,大家都高高興興,畢竟錢很實在呀!
老僧人自己縫衣服
同時,僧人選擇常住寺院,一定要選擇會照顧老人的寺院。這就要細心去觀察了,千萬不要亂選擇自己準備長期定居的寺院。
實際上,在古時候,僧人和僧人之間,因為不大熟悉,非親非故,加上寺院里僧人還那麼多,彼此不一定就能夠對對方特別關心。
這一點,從明朝蓮池大師的故事當中,就可以了解。蓮池大師出家後,有一次他走到南京瓦官寺,得了一場重病,躺在床上,幾乎沒有了呼吸。那裡的僧人便認為已經死了,就把他抬到了火化處,準備舉火荼毗。幸好那時,蓮池大師用盡全力說了一句話:「我還有一口氣在。」眾人一聽,把他抬了回去,這才倖免一死。
從這也更能看出,生病的僧人更需要其他僧人細心照顧,而不是他沒死就把他拉去火化。
老僧人自己補衣服
僧人也是個人,高僧他也是會生病的,生了病之後他也是會感到痛苦的。這一點,明朝時期四大高僧之一的蓮池大師便說到,他自己平日里說病中要怎樣做工夫,也知道學習畢陵伽婆蹉所謂「純覺遺身」的忘我境界;也知道學馬大師所謂「有不病者」的超然物外的工夫;也知道學永嘉大師所謂「縱遇風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的從容態度;也知道學肇公所謂「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視死如歸的精神。但等到蓮池大師,他沒站穩被沸水燙傷後,將以上的方法一一拿來運用,結果全都沒有效果。
痛的感覺明明在身上,誰能忘了這個身體?正受著病苦折磨,誰能當他是不病?燙傷的地方痛得像抹了毒藥被刀割,誰還能裝成坦閑的人?在這個時候,四大五蘊實實在在就是自己的身體,自己也實實在在被這身體拖累,誰能說是本空非有呢?
蓮池大師這才知道,他平日里那些空談的理論,用在這病苦時刻,全都無濟於事。如果沒有高深定力,只有屈服於死神的來臨。可見那些口頭三昧,只能拿來欺瞞自己罷了。想到這些,四大高僧之一的蓮池大師他都感嘆,怎能不勉力在真實處用功!
在寺院里的老和尚
這原文出自《湯厄(三)》:「予平日論到病中做工夫處,亦知畢陵伽婆蹉所謂『純覺遺身』矣;亦知馬大師所謂『有不病者』矣;亦知永嘉所謂『縱遇風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矣;亦知肇公所謂「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矣。及乎足入沸湯,從頭簡點,痛覺在身,誰是『遺身』者?我今受病,誰是『不病』者?鋒刀毒藥切於肌膚,誰是『坦坦閑閑』者?四大五蘊實為吾身,實為吾累,誰是『本空非有』者?乃知平日干慧都不濟事。若無定力,甘伏死門。彼口頭三昧,只自瞞耳。噫!可不勉歟?」
所以,正常的人就是會生病的,生老病死是人的常態。一些修學人不要動不動就認為自己不會病。能夠真正做到晚年不生病,然後無疾而終,這樣的人是極度罕見的!
況且對於普通的凡人來說,長期不生病不一定就是好事。往往長期不生病,他就驕傲自大了。有些修學的人挺搞笑的,認為生病就是惡的行為,老喜歡說一些生病的人,他們是業障重。這種人等到他自己生病的時候,往往就沒有半點道心了,因為他所謂的修得好的人不會生病,其實就是一種迷信。
蓮池大師在《病者眾生之良藥》一文中也指出:「世人以病為苦,而先德云:『病者眾生之良藥。』夫葯與病反,奈何以病為葯?蓋有形之身,不能無病,此理勢所必然。而無病之時,嬉怡放逸,誰覺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實,人命無常,則悔悟之一機,而修進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每病發悔悟,增修進,由是信良藥之語,其真至言哉!」
通過寫這一篇文章,只希望僧人們在出家時,也應考慮晚年養老,生病之後如何去對待的問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態,我們應該要去考慮,並且積極地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