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情緒?《金剛經》僅用20字,說透獲得快樂的方法

金剛經》僅僅用二十字便說出了我們是如何被情緒困擾、被情緒困擾的本質以及教我們如何看穿情緒,獲得快樂。閱讀金剛經時,給我最大震撼的便是這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可能金剛經通篇都在指引我們領悟什麼是【真實、絕對】。

就像須菩提開篇問佛陀的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好像須菩提很懂我們現代人,也替我們提出了這個根本問題。

就是說念頭和情緒究竟該怎樣看待?每個人的煩惱每天不知有多少,怎樣才能讓這個心寧靜下來,找回快樂。實際上佛陀已經最直接地給予了回答——如是應住,如是降伏其心。

有些人可能會產生疑問,這樣好像並沒有直接回答,有點答非所問。所以,佛陀接著這個話題展開,並在金剛經的結尾說了這段話,我們一起來看。

一、一切有為法

指所有——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接觸感覺到的、甚至大腦想到的、分析到的,推理到的、判斷到的這一切都屬於有為法

通俗講就是大腦二元對立思維邏輯感受到的一切,都屬於有為法。包括我們所有的念頭、情緒、感受。

為什麼這屬於有為的範疇?是因為我們感受所有的這一切,一定需要有一個主體,加上一個客體,再加上一個「動」。

主體就是「我」(那麼我是誰?是需要我們好好去參究的)、客體就是他人、這個時空、這個宇宙,最後加上念頭的『動』。

判斷當前這個人、事、物是【什麼】。這個【是什麼】是根據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也就是習慣來顯現。這就能解釋同一件事情,有的人憤怒、有的人恐懼、有的人懊悔、有的人沒什麼感覺的原因。

也就是從「我」的各種評判的標準化現了——一切的人事物甚至這個時空。這也就是我們如何被情緒困擾的原因。

二、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佛陀把我們所有的二元對立意識範疇,比作了夢、幻、泡、影、露、電。

我們知道這些現象都是瞬間的、短暫的甚至是虛構的,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我們仔細覺察體會便會明白:腦中的所有念頭是瞬時的、片段化的,之所以會感覺有連貫性,是因為念頭在一個瞬間緊接著下一個瞬間的不間斷呈現,就像瀑布一樣不停地在流動。

也好比一間旅社,來了路人甲,來了路人乙,路人甲走了,又來了路人丙。但真實的這間空房子沒有動。但我們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路人】上,而忽略了更大作用的空房子。

現在我們徹底看穿這個假象,也就看穿了情緒、念頭的本質。

接下來再討論「我」(小我),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是一位父親,在單位是一名員工,在賽場上又是一名運動員,在父母那裡自己又是兒子。

好,那麼我們思考一下,在這麼多的角色中,哪一個才是真正、真實的你?可能你會說當然家庭最重要,我是一位父親。那麼再問——你在工作時,你認為的那位父親還在嗎?

我們漸漸體會到,「我」 不過是各種習氣、情緒、念頭的組合體。再細分:有生氣的我、焦慮的我、快樂的我、興奮的我、恐懼的我、悲傷的我……

這個「我」是所有習性體、情緒體、身體、念頭體的大整合。我們才堅定地認為——「我」是再牢靠不過的。

再從自然科學的層面看,所有這些「我」認為堅固的體,不過是視覺信號、聽覺信號、觸覺信號在大腦的成像,其本質是大腦對這些信號的反應,信號本身並不具備好壞、對錯、是非的本質。

是我們通過二元對立的大腦賦予了每個人、每件事、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意義或者說價值觀。

以夢、幻、泡、影、露、電來形容「我」和我的各種「體」再貼切不過,也只是指引我們看穿這些現象的假象,回歸真實。

三、應作如是觀

「應作如是觀」,與開篇的「如是應住,如是降伏其心」相呼應。我們可以稱它為回歸快樂、寧靜、真實的方法或練習。有些書上介紹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按照上面所描述的夢、幻、泡、影、露特性來對待念頭情緒」。顯然沒有進一步延伸。

從我個人的體會來看,這句話才是重中之重。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所有體的特性都是暫時的、無常的、相對的。那麼還有【絕對】的重要性嗎?

進一步講,所有的這些體來了自然會走,留也留不住。從沒有一個念頭和情緒能在心裡連續待上24小時而且每分每秒不變得。

但有一點需要提醒,也是我這些年的體會:對來勢兇猛的念頭和情緒是沒有必要抵抗的,抵抗是沒有任何作用的,甚至會強化情緒念頭的【扭力】 。

我們能做的也只是「讓情緒來,也讓情緒走」。想想前面的空房子只是【知道】、【看著】它們,它們是【被允許】的。

情緒和念頭的本質其實也只是一股能量,透過我們的身體表現出來,允許這股能量通過我們的身體,而我們不去圍追堵截它。

就像水庫泄洪,我們想用一隻手抵擋萬千噸的洪水,是不可能的。所以,讓它流過!這也是佛陀最後要告訴我們的——「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