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背後光環是怎麼來的?代表什麼意思?

在很多影視劇里,只要佛祖、觀音菩薩一出場,總能夠看到他們的頭後,有一個圓圓的發光的光環,這個光環是怎麼來的呢?是為了好看嗎?


01


我們常在寺院、影視劇里看到佛陀、菩薩、聖者的頭頂和身後,總會有一個金光閃閃、特顯神聖感的「光環」。大家是不是特別好奇,它究竟是什麼?


其實,頭頂上有光環這種設計,起源於古印度佛教造像藝術中。之後從印度逐漸傳到世界各地,畫家們借鑒了這個佛像的造型藝術,紛紛效仿,在畫出各路神仙、聖人畫像的時候,都在頭後面畫個光環。



02


這個光環有個專業名詞,叫做「背光」。那麼,「背光」主要表達什麼意思?是用來烘托視覺效果的嗎?


背光,是佛菩薩的智慧之光。在佛教造像藝術中,常常以物質或形態來象徵某種佛教精神內涵,背光也不例外。


《造像量度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大智度論》等經典中,都講到了佛的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又稱三十二大丈夫相,是佛所具有的莊嚴德相。


石雕佛像背光則是為了表現佛三十二相中的「眉間白毫」和「長光一丈相」。「眉間白毫」即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而右旋,常放光明,是佛見眾生修戒、定、慧三學,隨喜讚歎而感得的妙相;表示內心清明純凈,能見百億諸佛光明微妙境界。


「長光一丈相」,即佛身周圍經常放出一丈金色光芒,是佛發大菩提心,勤修無量信願行等善法所感得的好相。這個好相表示能滅除疑惑、業障,一切志願皆能滿足。



03


所以,佛像的背光是智慧之光,象徵光明,代表了佛的智慧和覺悟境界。背光也有很多奧妙。背光是佛教造像中重要的特徵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表達著佛教的精神內涵,也融合了時代文化與審美。


仔細觀察,你一定會發現背光也有特別多的妙處。


背光其實包括頭光和身光兩種,頭光是「眉間白毫」的體現,身光是「長光一丈相」的體現。一般來說,只有佛才會有頭光和身光,而菩薩僅有頭光。這是因為修行果位的高低不同。


當然,在一些佛教繪畫里,鑒於裝飾的需要,有些大菩薩不僅有頭光,也有背光;聲聞和護法有頭光,以表示他們的神聖地位。



04


在佛像產生初期,佛光只是一個光環,但隨著時代發展,各時期背光既各具特色,又一脈相承。從龜茲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以至大同的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背光的裝飾圖案層出不窮。


肉眼可見的是,時代的變遷以及造像藝術的變化,直接造就了豐富多彩的背光造型。背光圖案中最常見的是祥雲卷草和吉祥動物。常見的頭光式樣有圓盤形、吉祥圖案形及火焰形等。


常見的身光式樣有圓形、船形、火焰形、蓮瓣形、寶珠形等。「圓盤形」背光,自古印度犍陀羅時期就開始出現,大多都是無裝飾圖像的圓盤。以圓形為主的佛教雕塑背光的外形,通常象徵著圓滿、圓融。


無論在佛教中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火焰都被視為吉祥之物,是中華文化的表徵。


「火焰形」背光出現的時間較早,每個朝代也有所不同。北周隋朝時,背光為「火焰形」的雛形;到了北涼,佛像雕塑的背光開始大量選用「火焰紋」。之後,越加成熟繁複。


「吉祥圖案」是背光運用最廣泛的裝飾。它種類繁多,常見的有蓮花、卷草、團花,可存在於整體背光中。這種圖案的使用,從北魏唐代達到頂峰,並一直延續到元代,細膩地刻划出了佛的尊貴莊嚴,菩薩的高貴華麗以及弟子的端莊持重。


「水波折形」比較少見,是中唐時期突然出現的背光形制。它模擬彩虹進行刻畫,以借鑒此意來表現神聖的佛光。有智慧的人,都熠熠生輝。不僅僅是佛菩薩,其實我們每個人也有屬於一個自己的「光環」。



05


我們在世間上碰到善良、友好、有智慧的人,總覺得他們身上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吸引著我們想要靠近,想要讚美,想要與他們多多相處和交流。


反過來,碰到那些陰險、狡猾的或者負能量滿滿的人,就像遭遇了暗淡的烏雲,我們總是避而遠之,不想與其為伍。


《佛說大乘百福相經》為大家介紹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福報是如何修來的。


文殊師利。如是如來大人之相。其數乃有三十二種……一者頂有肉髻圓好高勝。二者發紺青色其毛右旋。三者其額廣大平正嚴好。四者眉間毫相白逾珂雪……是名如來正相福聚」。


而以如來八十隨相的所有福聚,再翻個無量億百千倍,才能成就如來身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中的一相。可見三十二相是何其珍貴,何其功德殊勝。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發大願,堅持修學行善;學習佛菩薩,做那個「頭頂有頭光,身上有身光」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為他人帶去笑容,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