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菩薩之菩提心愿

根據經典記載過去諸佛,莫不由發願而終獲成就。

釋迦牟尼佛自發五百大願而成就佛道,阿彌陀佛自發四十八大願而成就凈土,藥師如來為滅除眾生病苦,而發十二大願終成就琉璃佛國,彌勒菩薩因奉行十願而能當來下生,文殊菩薩十二大願而成就般若智能,普賢菩薩十大願歸入華嚴願海,觀音菩薩發十大願而能苦海渡生,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可見每位菩薩都有無限的誓願,才能完成他們的修行。

然而這所有的諸佛菩薩之願,歸納起來都離不開四弘誓願,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苦集滅道這「四聖諦」用來講說很多佛弟子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若要實踐這一佛法的真理,就必須通過四弘誓願」的「願門」實踐,從而到達廣大菩薩道的六度萬行之行門。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可以說主要就是替佛陀,把過去所說的四聖諦義理佛法落實在實踐修行上。

誠如省庵大師有雲:入道要門發心為首, 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果」由「行」 所招感 「願」為「行」 之般若 ,如果沒有行願就不會有到達佛國凈土的希望,所以發心立願立行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四弘誓願終歸而一,其實也正是我們朗朗上口的「菩提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