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為太子的釋迦牟尼,不要江山執意修行,他究竟是圖的什麼?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即佛經中的凈飯王。母親名摩訶摩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

釋迦牟尼出生於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的路上,藍毗尼花園為其出生地。

釋迦牟尼出生的日子,經書上的說法不一,粗略統計了一下,有六十種之多。我國學者認為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滅於公元前486年。比孔夫子早逝七年。此說,也被日本、印度等國所接受。

近代對藍毗尼遺址進行了發掘。遺址的中央是摩耶夫人祠,祠內有摩耶夫人誕子的浮雕。佛教傳說,摩耶夫人途徑藍毗尼園時,見到園中有一棵大樹,花朵香艷,枝葉茂盛,便舉右手想要摘一枝。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右脅上露了出來。浮雕畫面是摩耶夫人左臂搭在侍女的肩上,右臂舉起,手攀樹枝,右脅上釋迦牟尼已經露出上半身,侍女以金色衣在一旁抱接。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養育的。後來釋迦牟尼的姨母也皈依了佛教,成為了佛門第一位尼姑。

釋迦牟尼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在十六歲時,娶了表妹耶輸陀羅為妃,二人感情很好,《佛所行贊》有詩讚之曰,「賢妃美容貌,窈窕淑女姿,瑰艷若天后,同處日夜歡,」兩人婚後不久,便生下兒子羅睺羅。

釋迦牟尼的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三座宮殿,有冬天禦寒的,有夏天避暑的,還有雨季防潮的。他穿的衣服很華貴,吃的飯菜很精緻,沒事的時候,還可以看看歌舞,活得非常愜意。

至於未來的路,他的父親也給他安排好了,那就是當迦毗羅衛國的國王。

以世俗的目光來看,釋迦牟尼可謂人生贏家。很多人奮鬥一輩子也觸及不到的東西,釋迦牟尼一出生便擁有。金錢、權勢、美色,他什麼也不缺。可是,就在他29歲那年,釋迦牟尼做出了一個令世人震驚的決定——他要拋棄紅塵,出家修行。

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釋迦牟尼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吞併的時代,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釋迦牟尼雖然貴為一國太子,但是迦毗羅衛國的實力並不算強,經常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釋迦牟尼自忖,即便自己繼位,也無力改變國弱民窮的困局。從中,他悟到了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無時無刻不在流動變遷中,最後歸於消滅。既然結局已經註定,未來註定悲慘,不如一走了之,落個全身自在。

另外,釋迦牟尼由目睹人自有生之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等場景。聯想到自己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最終他捨棄了王位,出家修行。

釋迦牟尼出家後,他先到跋伽仙山的苦行林。這裡是修行人的「聖地」。不過,一到那裡,釋迦牟尼就愣住了。他看見,不少修行者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脫。對於這樣的做法,釋迦牟尼很不贊同,滯留一宿便拂袖而去。

就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的父親派來的人到了。從這些人口中,釋迦牟尼知道了父親對自己出家的決定,非常悲傷。這些人前來,就是來勸說釋迦牟尼回家的。不過,此時的釋迦牟尼意志非常堅定,紅塵中的任何俗事,在他的眼中就如煙雲一般。在他眼中,父子親情也好,夫妻情分也罷,都是人類生活中最平淡無奇的東西,沒有什麼可留戀的。

聽到手下人的彙報,釋迦牟尼的父親悲痛欲絕,但木已成舟,他也毫無辦法,只得從親族中挑選出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陪伴他左右。

釋迦牟尼下一站是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而後,他尋訪到了棲息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羅伽·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牟尼眼中,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

後來,釋迦牟尼又來到了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六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了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結跏跌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時年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