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背後的「經濟學」

經常到寺廟或者道觀參觀,免不了在各路神仙面前參拜一番,許下一些或大或小的心愿,完了在功德箱里投下一些零錢,一般都不會超過10元、20元;現在更方便,基本上都有微信或者支付寶掃碼支付了。

也遇到過在門口有穿著袈裟的僧人在幫人解簽,順便兜售廟裡的香火或者牌位,但是我基本上都不理睬。於是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這麼多的僧人(或者道士、尼姑們)是怎麼養活自己的?他們的收入來源是什麼?像以前那樣化緣嗎?好像現在很少見到出外化緣的僧人了。

直到有一次到重慶出差,見了一個去那裡商談開辦寺廟事宜的朋友,才稍微了解了一些這方面的「門道」。

他做這一行已經有好多年了,他們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從事寺廟的修復、重建和管理等工作。他介紹說,寺廟(或者道觀)的利潤來源主要包括門票、香油錢、大殿佛像認捐、社會捐款、法物流通、佛事法會、舉辦禪修營、慈善養老、地產物業出租及其他收入等,名目繁多,真可謂是財源滾滾,而且很多收入還不用納稅(所以我們經常在現實中或者網路上看到一些僧人開豪車、住豪宅、出入高消費場所,甚至身邊美女如雲,現在看來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了)。

不過,這些收入也並非全部落入公司的口袋,他們要給相關主管部門上交一些費用(包括土地租賃費等),要給眾多僧人開工資,要給住持或者主要管理人員「分紅」等等,還有前期的修復重建費用是一筆很大的投入。因此,並非所有的「項目」都能盈利,他們之前就有好幾起這種虧本的投入,至今還很頭疼。

當然干他們這一行也不容易,首先找「項目」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政府規定寺廟不能新建,只能恢復或者重建。這就要求他們對於全國各地的宗教場所了如指掌,能夠在那些交通方便、周邊人口比較密集,而且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找到那些現存的或者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宗教場所。然後就是考察談判,先是找當地佛教協會商談並提交申請,由佛教協會向當地民族宗教事務管理機構(民宗局)打申請報告;民宗局了解情況之後給予批複。這時就到了報建的環節了,需提供規劃設計圖、消防圖、環評等報告;報建通過後就進入施工建設階段,驗收合格後就可以向當地民宗局申領宗教活動場所許可證。

當然在這之前要提前「招兵買馬」,就像成立一家公司一樣,要找好法人代表,要有一個團隊。只是寺廟的法人代表必須是僧人,要確定住持、僧人和居士人選,而且僧人要有名諱及提供簡歷,居士提供皈依證號碼等等。

有時候有一定名望的住持還有一些「附加條件」,比如持股分紅,比如給與一定的人事、財務管理許可權等。這就要求公司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但是這些住持帶來的信眾和收益卻是一般的僧人所無法企及的,公司做一些利益讓渡也非常划算。

我不知道他所說的這些內容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宗教場所的現狀,但是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寺廟作為一個弘揚佛法、勸人向善的場所,固然需要有經濟收入,但也不應該變得太過功利和商業氣息太濃。我始終認為,這種公司化的經營方式和背後的利益集團讓這些「清凈之地」多少變了一些味。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事務條例》「第二十條 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設立宗旨不違背本條例第四條、第五條的規定;

(二)當地信教公民有經常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需要;

(三)有擬主持宗教活動的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

(四)有必要的資金,資金來源渠道合法;

(五)布局合理,符合城鄉規劃要求,不妨礙周圍單位和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