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某甲,找到太虛大師判釋禪宗悟境的文字沒有?
生:
還沒有,老師。我回去再好好看看。這個問題的討論離不開太虛大師的整個判教思想,所以我這兩天在消化您的那篇長文。不過,太虛大師的思想確實是一以貫之的,這在《曹溪禪的新擊節》中細數知解宗徒和知解教徒各自的弊端時就有體現。他對八宗的判釋真的很到位,而您對此的解讀也常讓我豁然。還沒看完,課太多,回去再好好看下。讀太虛大師的東西有大快人心之感,看來是到了好好讀他的東西的時候了。
師:
你還要照顧到,太虛大師依其判教觀開出了「新佛教」——「人生佛教」。他從「人生佛教」觀察傳統八大宗派時,雖然都是平等觀之,但是他好像有一個觀點,以為宗派佛教在當今時代過時了,或者是已經不當機了。這個判斷,也要好好分辨一下。
生:
好的,老師。確實看到您對這個說法有所批評,說眾生作爲一個個體,大都需要藉助一個特定的入手處,或者說跟自己機緣相投的宗派,才能進入佛門。
師:
實際上,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講,佛教必然表現為宗派佛教。可以說,離開了宗派佛教,大部分衆生遑論進步,連具體修行法門都找不到,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從何入手。由宗派佛教帶來的門戶之見,其病在人而不在法。你可以從這個角度觀察一下,太虛大師創立的「人生佛教」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是否存在相應的問題?是否越來越偏離了他的本懷?
生:
太虛大師一生確實很禪宗:他的作略一切臨時,世俗看似虎頭蛇尾,但在他都是應機緣而發。他也很好地承襲了禪宗革命性精神,《唐代禪宗》一文便是代表。他的「人生佛教」「人佛乘」也是禪宗的,挺立人人本具的佛性,逐漸完成圓滿,所以才說人乘即佛乘,他的圓漸也應以從「人佛乘」的層面來理解。他強調「即人成佛」,處處體現的是禪宗思想。雖然他幷不廢三乘五乘方便,但他的自悟見地確實也是禪宗的。教法上,身教多是禪宗的,言教爲不離禪宗精神的一切教下方法。考慮到西學流行的社會,他選擇了以唯識爲主的教就很當機,現在依然如此。懇請老師指正。
師:
禪無定相,禪宗有教相。太虛大師親證禪,依禪出教,可說行歸禪而教宗圓漸佛乘(「人生佛教」的教相)。關鍵是如何認識圓漸佛乘與「禪宗頓教」的關係?能否將「人生佛教」等同於禪宗?這要非常慎重。
生:
好的,老師。再看看。
師: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太虛大師開出的「新禪宗」。
生:
哈哈哈哈,這個說法好。
圖文來源:《萬古寒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