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性不同,所以對機施教
煩惱有別,所以應病開方
一切經教都是覺醒的方便
都是指導修行的寶典
佛所說的一切法,有權說和實說,但最終都要引導一切眾生成佛。
如《法華經》說到「一乘究竟,三乘方便」,而佛教另一體系的經典《解深密經》則有不同觀點,說的是「三乘真實,一乘方便」。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兩部經有矛盾,其實還是有對機的成分。
比如聲聞人的根機和能力,只能修聲聞教法。你和他說大乘,反而會把他嚇跑。那麼佛陀就會告訴他聲聞乘是真實的解脫之道,對他說:你就好好地修聲聞教法,斷煩惱,證涅槃。
佛陀的這些說法,就像醫生對不同病人,要開出不同的葯。葯本身沒有衝突,但因為病情不同,必須吃不同的葯。
如果不了解佛陀說法是對機設教,不了解佛陀的用意,偏執一種為真理,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應該學,其他都不應該學。當我們有這樣一種知見,有這樣一種局限時,就會造下謗法惡業。
佛教界比較容易出現這種宗派之見。比如有的念佛者覺得凈土的經典最好,其他都不要學,學了反而會成為修行障礙。事實上,一切經典都可以成為學佛的方便。當然這並不是說,三藏十二部都要學,其實也沒那麼多精力。
修學確實有主次問題,每個宗派都有一些重要經典,把重點學好之後,有精力再去學其他。另一方面,每個人的修學肯定有所偏重,有人依唯識的知見修學,有人依中觀的知見修學,有人依天台的知見修學。可見,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見地和依據典籍。
雖然一切經教都是成佛的方便,都能指導我們修行,但沒有重點的話,恐怕什麼都學不好。因為佛法太博大了,每個宗派都是圍繞某類經典建構一個修學體系。我們可以按這些經典建構的體系來學,如果全都要學,精力肯定達不到。
總之,當我們修學某部經典時,要知道其他經論一樣殊勝,一樣能對修行起到指導作用,不要去貶低另一些經論,以為那是不究竟的,但也不是所有經論都要同時學習。
摘自:濟群法師佛法講座
版權所有:濟群法師
如需轉載,請務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