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聖財到底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學佛之人都要求「離欲」,也就是離開各種慾望的羈絆,讓自己的心不受世俗的六塵污染,而這裡面第一要捨棄的就是對錢財的貪慾。

為此佛陀甚至還定下了「不持金錢戒」,意思是出家人絕不可以用手碰錢,除了人家施捨的食物,藥物,衣服,卧具這幾樣基本生存的物件以外,其餘東西都不可以接受,更加不要說錢了。

在佛陀所在的那個時代,對於比丘來說錢是毫無用處的,它只會增加自己的慾望,讓自己業障加深而已,像是佛陀,大迦葉,目犍連,舍利子,須菩提阿難等都是富貴出身,但為了修行都是毫不眷戀地把那些外財捨棄,就是明證。

只不過大家不知道,佛門中人也「貪財」,只是貪的不是世俗間的財物,而是叫做「七聖財」。

地藏本願經裡面有一位菩薩的名號叫做「財首」,他前世乃是無毒鬼王,並且幫助過地藏王菩薩的前世婆羅門女,告訴她母親的去向。

這位財首菩薩修行的就是「七聖財」法門,分別是信,戒,慚,愧,聞,舍,慧,出家人們都非常歡喜這些。

如果說我們世俗中人逢年過節見面喜歡說恭喜發財的話,那佛弟子們就可以用這「七聖財」來做恭喜了,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發財,離苦得樂,超凡入聖。

那麼這七種聖財究竟是什麼呢,咱們就來一一介紹。

第一財:信財——正信

信,乃是學佛的起點,也是修行的源頭,佛門第一大經華嚴經中曾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這句話告訴我們,信是修行的源泉,也是功德之母,所有的一切善根也都是由正信發起。

我們常說的「信仰」,不管是哪一種,都是從「信」開始的,若是根本不信的話,後續的一切也都無從談起了,因為您根本就是一個局外之人。

而佛門大乘八宗,小乘二宗,雖然各有殊勝,但都離不開「信解行證」這話修行的四次第,先有信,然後解義,再修行,最後證果,而信是第一步,所以也是七聖財之首。

當然了,這個信指的是正信,全信和智信,而不是迷信,偏信和假信,否則偏聽偏信只會讓您離佛越來越遠,相當於是南轅北轍。

第二財:戒財——持戒

戒,也叫做戒律,梵語屍羅

學佛人的戒律大部分是當年釋迦佛為僧團所定,以方便眾人一起修行和生活。

當然了,傳入我們中國以後也因地制宜的改變了一些,畢竟兩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衣食住行習慣都不一樣,但變的基本都是細枝末節,真正的如「殺盜淫妄酒」之類的根本戒則全部保留。

在當年釋迦佛即將涅槃之時,阿難尊者曾代表眾弟子以及後世之人以後該如何修行,佛陀就簡單的回答了一句話——讓大家「以戒為師」,也就是用戒律當老師。

如果說學儒的人是用「禮」來約束自己,普通世人是用「法」來限制自己的話,那麼佛弟子們就該以「戒」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尤其是出家人,這相當於是佛法在世間的代表,更是行動坐卧都要有僧寶的威儀。

所以戒財才位居七聖財第二位,持戒方可修福,它幫助我們防非止惡,不是約束,而是保護。

第三財:慚財——反省

接下來是慚財,「慚愧」這個詞本來自於佛法,其實各有含義,只是現在往往混為一談了,這裡咱們就來說明一下其中區別。

所謂的「慚」,主要指的是對自己能力和德行不足的反省,用來消除我們的「貢高我慢」之心。

像是大家都看到出家人每天都要參拜佛菩薩們不知道多少次,而且都是額頭觸地,雙手托佛足,非常的恭敬和嚴謹,更加不要說有些人還要磕長頭,也就是五體投地大禮,剛開始做的時候幾十次下去絕對全身冒汗,氣喘吁吁。

有些外行的人會嘲笑這是迷信和愚痴,其實迷信和愚痴的是他們自己,這些師兄們拜佛並不是為了求佛,而是要在佛前放下自己的所有貢高我慢之心,身體全部拜下去的同時,等於所有傲慢也都放下去了,這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

否則您一邊修行,一邊自覺了不起,看這個不如法,那個不守戒,甚至連佛菩薩們說的都不對,這不管您智慧有多高,一定是修不進去的,更何況謙恭本身就是真正的智慧的一部分,越是能力強的人就越平和,只有半瓶水才咣當咣當直響。

第四財:愧財——悲心

上面我們說過了慚愧的慚,這裡再來說慚愧的愧,這同樣也是一種聖財。

如果說慚財是讓我們面對佛菩薩以及高僧大德,要時時反省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好迎頭趕上的話,愧財就是讓我們面對暫時比我們低一些的群體要產生悲心,為自己不能救度他們而難過。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佛法基本上屬於大乘範疇,和專心苦行,先求自我解脫的小乘法門不同,我們這裡十分看重「度他」,把這個也看做自己修行的一部分。

像是在我們學佛人中間有兩種不太好的現象,就是因為缺少愧財。

第一種是只管自己悶頭修行,別人的事情都不理,不管是念經也好,念佛也好,完全和世俗脫離,只求自己早日去極樂世界,這其實已經偏於小乘了。

我見過最極端的例子就是一心念佛拜佛,家裡搞得「佛氣衝天」,但自己的母親生病住院都不加理會,等於是連「人」的一撇一捺都沒做好,更何談做佛呢?

第二種是居高臨下,喜歡以「修行人」的態度來橫加指責普通的世人或者初學者,這看似是教導,其實等於是勸退,很少有人喜歡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哪怕您說的有幾分道理也變得沒道理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下而利萬物,這才是真正學佛人的悲心,才是愧財。

第五財:聞財——多聞

接下來是聞財,這裡的「聞」說的可不是讓您用鼻子去聞,而是「聽聞」的意思,也就是多聽多看。

畢竟佛法難聞本就是學佛的八難之一,如今我們得以看到佛經,聽聞佛法,這其實是極大的福緣,只是許多師兄並沒有珍惜。

像是當年玄奘法師(就是唐僧)感慨於當時許多佛經都不全,也缺乏正解,所以不惜冒著九十九死一生的危險去西天取經,歷時十三年終於取回了更多的佛經,自己也再次大大進修了一番,成為當時發源地印度的佼佼者。

但是後世之人卻不知道這佛經的可貴,尤其是現在印刷術水平大大提升,似乎只要幾百塊就可以買十多本佛經回來了,大家也就不覺得這有什麼珍貴了,無非就是幾本書而已。

可是真的等到末法時代再往後,佛經也會越來越難得,逐一消失不見,您到時候只能是悔之晚矣,所以一定要趁現在多讀,多聽,多背,多理解,把這個金剛菩提種子牢牢的種在阿賴耶識中,這才是聞財的意義。

第六財:舍財——布施

接下來是舍財,也就是施捨或者布施。

布施是佛法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法門,尤其是大乘佛法,比如大乘般若六度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度」,而大菩薩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這裡面同樣有舍。

有些師兄總認為「布施」就是給人家錢,這樣自己的錢豈不是就少了嗎?所以都是嗤之以鼻。

其實並非如此,布施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別人驚慌失措,悲傷難過的時候您給予安慰這叫無畏布施,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比如說讓個座,扶一把都是布施,甚至一個善意的微笑都是布施。

更加不用說為人講經說法,傳授自己的各種經驗和技能,這是更殊勝的法布施。

而且就算是最常見的財布施也絕不會讓您損失什麼,授人玫瑰,手有餘香,看上去您舍了財物,其實也是舍掉了自己的貪吝習氣,同時還加深了自己的善根,等於一舉兩得。

畢竟錢財都是身外之物,多餘的舍掉對您影響有限,但種下的善根卻是生生世世陪伴著您,哪個合算其實很容易分辨。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號為138-949938的大勢至菩薩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