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成佛前,被人砍3劍,他發誓成佛後一定取走那人身上三樣東西

佛教對中國影響頗深,也是最成功在中國紮下根來的宗教。許多不了解歷史的人都會以為佛教是中國的原生宗教,實際上佛教來自印度和尼泊爾,「道教」才是中國的本土宗教。

許多人提起佛教都會想起古色古香的寺廟,實際上如今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佛教都經過漢文化深刻的影響,包括僧人不能食葷腥、不可有色慾等,都是中國佛教獨有的特色。

在其他的國家,佛教中人有的可以喝酒吃肉,還有的可以結婚,但是不論怎樣與否,這些都不能作為評判佛教好壞的標準。

真正的佛教內涵——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還是流傳了下來,並與「禪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將這份獨有的愛飄灑向世間。

佛教中的地位最高者是釋迦摩尼,也就是《西遊記》中可以輕易把孫悟空鎮壓500年的如來佛祖

許多人都知道佛祖厲害,卻不知他的力量源自哪裡,他又是如何才成為掌管西天的至尊者呢?

這就要從他還是凡人的時候說起,佛祖的身上也發生了很多故事,在很多人看來不可褻瀆的佛祖居然被人砍了3劍,那麼到底是誰這麼大膽呢?

佛教的歷史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誕生於公元2世紀到公元3世紀之間,最初只在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流行,影響力並不算雄厚。

但是隨著孔雀王朝的崛起,他們所信奉的佛教地位也水漲船高,不僅在印度本地飛快流傳,還隨著繁華的貿易傳播至國外,為佛教後世成為世界性宗教打下了基礎。

佛教在亞洲地區的傳播總共分為兩條路線,一條是向南傳入東南亞地區,並被其相繼奉為國教。

而另一邊隨著同中國之間的貿易傳播到了中原,在經由中原傳播到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東南亞與東亞二者因為地理位置與文化水平的不同,使得東南亞地區的佛教保存了較為原汁原味的異域性。

而得益於中國強大的同化能力,如今東亞地區的佛教已經與儒家、道教相結合,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佛祖的身世

佛祖是佛教的創始者,數千年之前的印度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地區,許多繁榮的國家在這裡建立,塑造了美麗的文明。

而佛祖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他的出身十分顯赫,是其中一個小國的王儲。

只是他的母親在他一出生就感染了風寒去世,不過好在他的父親十分疼愛他,給他取名為「悉達多」,意思是智慧的人。

小時候的悉達多就表現出了不俗的頭腦與想法,比起同齡人的追名逐利,他更喜歡同宮外的苦行僧們呆在一起,並且受到苦行僧的影響,喜歡思考人生的價值。

隨著時間的流逝,悉達多的年紀漸漸長大,而他對人生的態度也愈發通透。

就這樣在他29歲那年,他突然離開皇宮,隱姓埋名成為了一位苦行僧,開始向大眾宣傳自己所參透的真理,他的智慧感染了許多人,於是追隨他的教眾越來越多,佛教逐漸形成了。

在印度也有一個更為神奇的說法,那就是悉達多在新婚之夜離開了自己的妻子,來到了一處懸崖立地成佛。

三次劍砍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第一種說法其實是更趨近於真實的情況,也可以推斷出悉達多能夠成為佛祖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

而在傳教期間,貴為王子的悉達多也吃了很多的苦,甚至因為自己的本領被一個人砍傷,那麼到底是誰這麼大膽,敢傷害一個國家的王子?敢傷害創世的佛祖呢?

原來悉達多在離開皇宮之後一直過著苦修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來到了一個神奇的地方,就是眾所周知悉達多成佛的地點——菩提樹下。

熟悉佛法的人都知道,釋迦摩尼正是在一棵菩提樹下逐漸成佛、超脫自然的,而在他成佛之前,這棵菩提樹下也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原來來到菩提樹附近的不僅有悉達多一人,還有一位著名的暴君——歌利王。他和他的妃嬪一行人在菩提樹附近嬉戲遊玩,隨之而來的還有浩浩蕩蕩的隨從。

歌利王平時無惡不作、殘暴嗜血,所以周圍的人都十分懼怕他,在和嬪妃們玩耍了一陣後,歌利王因為疲倦而逐漸睡去,嬪妃們眼看無事可做,便注意到在樹下打坐的悉達多。

她們見悉達多一副僧人打扮,便祈求悉達多為她們宣講佛法。

悉達多見她們如此真誠,就開始向她們傳授起佛學真諦。

然而悉達多的舉動卻得罪了歌利王,原來他一覺醒來見自己身邊空無一人,所有人都忽視了他,跑到一個僧人面前。

於是他怒火中燒,認為一向聽話的僕從們居然敢無視他。

於是他二話不說,拔出腰間的佩劍砍向悉達多,要給他一點兒顏色瞧瞧。

只見一陣寒光閃過,悉達多的手臂被當場砍斷,但是悉達多卻十分平靜,依然在菩提樹下打坐,任憑鮮血噴涌而出。

沒有見到對方痛苦求饒的樣子令歌利王頗為惱怒,於是他又揮劍砍向悉達多兩次,這次他分別砍下了悉達多的耳朵和鼻子,可是悉達多依然沒有反應,只是坐在菩提樹下等待著什麼。

只見下一秒,悉達多身體的傷口就停止流血,並且重新生長出了手臂和耳鼻,這下歌利王害怕了,他意識到眼前的這位僧人不是一般的人,自己這麼對待他只怕會被神明降罪。

於是他慌忙地扔下佩劍,轉而跪拜悉達多,祈求他寬恕自己。

而悉達多依然波瀾不驚,只是說自己在成佛之日會從歌利王身上取走3個東西,作為補償3劍之物。

後來的悉達多在菩提樹下最終修成正果,立地成佛。

而成佛以後的悉達多也應承諾找到了歌利王,歌利王以為他定然會取走自己的性命,不想釋迦摩尼卻取走了他心中的「貪嗔痴」三罪惡,讓他成為了心靈至純至凈的人。

釋迦摩尼運用這樣的方法讓萬千子民得到了幸福的生活,不僅拯救了歌利王,也拯救了百姓。

結語

佛祖心中的寬容與大愛打動了歌利王,也打動了我們,讓我們真正的意識到佛祖之所以能成為佛祖依靠的正是那份不計前嫌的氣度。

有了寬容,複雜的人心才能變得簡單;有了寬容,世間的生靈才會變得繽紛,寬容也是一種勇氣,正是有了不計前嫌的態度和厚德載物的氣度。才能塑造不平凡的人生。

寬容是君子的行為,也是如今我們應該遵守的道理,它是獲得友情與真誠的橄欖枝,也是走向超脫的陽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