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三祖僧璨《信心銘》翻譯(3)萬法不拘

(三)萬法不拘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各種修行法門本質上並沒有不同,都是為了去除妄心。妄心,就是不符合現狀的多餘的心念。人的貪慾妄念各不相同千差萬別,所以才出現了針對不同妄念的不同法門。

  如果是用另外一種貪慾來去除原來的貪慾,這種方法表面上看是把原來的問題解決了,但也增加了新的妄念執著,這種新增加的執著心有可能比原來的執著危害更大。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迷惑的時候有「覺悟」與「迷惑」的分別,真正覺悟之後就沒有「覺悟」和「迷惑」的分別了。

  一切對立的概念,都是人心有憎愛而產生的分別。如果無憎愛,則無好壞,也就不會認為「涅槃」一定就比「無明」更好。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世間萬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如夢幻一般不會長久存在的。何必去勞神費力的去追尋一個永恆不變的狀態呢?

  為什麼不將自己的追求目標也融入不斷變化的大自然之中,隨自然變化而變化呢?沒有固定的追求目標,也就不存在固定的利害得失;沒有固定的利害得失,也就沒有了固定的是非對錯。

  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睡夢中我們看的道到的都是夢中景象,一旦醒來兩眼睜開,夢中景象就消失了,看到的都是現實景象了。

  如果陷入局限的認知和固定的目標追求,所看的的全都是:「利害得失、對錯是非」。如果脫離了局限的認知和固定的目標追求,所看到的世界級就是一個和諧統一的自然整體。所有的行為方法在這個自然整體中都有各自的意義。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統一的自然整體無限寬廣,人的認知無法了解全貌。人的「本能覺知」是與這個自然整體連接的唯一渠道,只要時刻保持覺知,不要忘記當下的感覺體驗,便能知道自己改做什麼。

  所有修行法門,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功用不同。只要內心出現的相應感受,就可以使用對應的法門。以內心自然出現的感受為標準,去做出自然反應的行為,這就是回歸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消除思維的連續性,不要去思考念頭出現的原因,也不要順著念頭思考結果,停留在當下,不要跟過去和未來去比較優劣。

  如果單獨觀看事情本身,不去比較就沒有好壞。沒有好壞,就不需要去停止你認為是壞的行為;沒有好壞,也就不需要停留在你認為是好的狀態中。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既然「對立」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了,那麼「統一」的狀態也就消失了。因為「統一」是相對於「對立」而產生的概念。

  追究到思維的本質源頭,是沒有規則和邏輯的。一切規則建立的本質源頭是「沒有規則」。沒有規則的事情就是自然。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凈。正信調直。

  心與這個無規則的自然源頭契合,那麼所有的慾望追求就都不存在了。

  深刻了解一切念頭出現的最初起點都是無規則的自然,所有疑惑都消失。這個真正的認識到的狀態才是發自本心的真正信念。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完全與過去的思維方式斷絕,對過去的經驗記憶如實關照,不肯定也不否定。使任何記憶都不要影響到現在的覺知。

  心如太陽在虛空中一樣,沒有烏雲遮擋,萬事萬物就全被照亮了,一覽無餘。心如果沒有過去觀念和經驗的干擾,看到的一切也會清晰明了,不用耗費精力去苦苦思索。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當下的覺知狀態,對錯的思慮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對錯就一定有比較,有比較就一定與過去未來有關。如果完全關注當下,沒有過去未來的參與就沒有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對錯。所以用對錯的觀念是無法理解一個時時處於當下的覺悟者的。

  覺悟的人,沒有他人和自己的區別。萬物都是一個整體,眾生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就好像眼耳鼻舌雖然功能形狀不同,都是身體的一部分,是互相關聯不可分割的,覺悟的人看待自己和他人也是這樣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