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廟,不供菩薩不供佛,廟裡只有解放軍

圖文|樺語侃史

編輯|樺語侃史

引言

這是一座刷新了,我所認知的寺廟,廟裡供奉的不是佛祖也不是媽祖,取而代之的卻是27尊威嚴肅立的解放軍戰士,來這裡祈禱的香客們,除了祈求平安外,還會求問祖國何時才能和平統一。


天下第一廟

那麼修建它的人是誰,背後又有怎麼樣的故事呢?

其實早在中國的古代人們為了祈禱風調雨順,都會建立寺廟供奉神仙,隨著時代的變更,廟裡供奉的東西也就變成各式各樣的,有的人會在月老廟祈求婚姻,或者在觀世音廟祈求平安,然而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這座寺廟,讓我第一次知道解放軍廟的存在,而且擁有著寺廟所有應有的配置。

一般的廟裡都會用一口大鐘,他的作用就是用來集合和報時,而解放軍廟卻用的是軍號

每天清晨六點都會準時奏響軍號,就連平常寺廟裡播放的大悲咒經文,都換成了我是一個兵 說句心裡話,團結就是力量等經典曲目


解放軍牌匾

平常的寺廟,都會有醒目的山門和刻滿神仙的廊柱,解放軍廟則是一顆沐浴在太陽光下的,紅色八一五角星石柱上也沒有手拿法器的神仙有的只是單手拿槍的解放軍戰士在御龍前行。

這種極富想像力創造力的工匠們,讓整座寺廟都散發著迷人的個性,在正殿廟堂的正中處,懸掛著一塊英烈27軍的牌匾,下面的神盒裡則聳立著解放軍烈士的靈牌靈牌,最前方就是這座廟最核心的諸神群像,有的身著紅軍時期的灰色軍服,有的則身穿綠色軍裝就連手裡拿的都不一樣,持槍的拿衝鋒號的醫療箱的,每個塑像都是正襟危坐,除了以上這些硬體方面的配套,當地的政府,也將解放軍烈士廟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來供奉的解放軍戰士

每逢清明節七一八一等特殊日子,都會組織廟會讓群眾們來這裡緬懷英烈,學生們也會來這裡舉行,入黨 入團等儀式,與其說這裡是座寺廟,不如說這是一個軍民共建的精神坐標,而這座廟在建立之初,僅靠一位老奶奶一己之力,用上畢生積蓄建立起來的。

參加廈門金門戰役

她就是曾恨,從名字就能體會出,她的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這件事還要從1949年的一次親身經歷講起,那個時候第十兵團司令葉飛,派出28軍84師251團,前往崇武鎮西沙灣一帶,準備參加廈門戰役和金門戰役

參加戰役的解放軍戰士

當時的蔣介石已經喪失了大陸控制權,然而因為他有著美國的支持和援助,武器裝備仍然比解放軍戰士的先進不少,所以在兩方對戰中,解放軍仍然有著不小的傷亡,不過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抗日戰爭已經結束,雖然是內戰但畢竟都是中國人,怎麼著也要把生活過下去。

那個時候的百姓,他們已經不怎麼害怕戰爭,而都是想儘可能地多勞動,給自己多掙一份吃的,當時的曾阿星母女也是其中的一員,那是的她才13歲。


耕地的農民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13歲的小姑娘,應該還在學校讀書和玩耍,不過在那個時候13歲,已經要開始下地干農活了,所以即便是知道最近這裡在打仗,他們母女倆仍然還是出來勞作,當他們看到解放軍戰士,從附近走過也沒有因此驚慌失措,因為老百姓都知道他們的紀律性嚴明,不會影響沿途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



國民黨突發襲擊

9月17日,國民黨突然出動多架戰機空襲解放軍駐地,為了避免群眾的死傷,解放軍戰士朝天開槍,將戰機火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為在勞作的村民做掩護,可是就算這樣,戰機還是將火力對準了曾阿星和她的母親,面對著飛機投下來的炸彈,五位解放軍戰士為了保護她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撲向曾阿星為她做掩體,不幸的是五名戰士因此犧牲

僅僅一天的時間,國軍的轟炸就導致24名解放軍戰士犧牲,然而曾阿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從那天起曾阿星便改名為曾恨,村民們為了祭奠保護村民的解放軍戰士,安葬了這些犧牲的英雄們,為了讓後人銘記這件事情,他們在墳墓的旁邊,搭建了一個小屋子,將24名英雄的靈物都放在了屋子裡,從那天起無論颳風下雨母女倆,都會來24烈士靈前上香

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就是知恩圖報,曾恨為了報答解放軍戰士,用母親留下的所有積和自己的細軟,攢下了6萬元錢,在1993年開始籌建解放軍廟,雖然這些錢在90年代初,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但是遠遠不夠修建寺廟的花費。



為了建廟曾恨去化緣

把自己想要建廟的想法,告訴父老鄉親,鄉親們一聽要給解放軍建廟,紛紛自掏腰包,就連政府得知此事以後,無償提供了近千平方的土地,半年時間就為解放軍廟,籌集了將近60萬元的資金,後來解放軍廟終於建好,曾恨把同一天在戰鬥中犧牲的3名烈士,也一同請了進來與西沙灣24烈士合併祭拜,27軍廟也正式成團出道成為了全國獨一無二的解放軍廟。

當烈士們生前部隊首長葉飛將軍,得知此事後激動不已,當即前來解放軍廟,提筆為此寫了碑銘,為了人民死的光榮,而27位犧牲的烈士的戰友,也紛紛為這個寺廟贈送牌匾

這個寺廟漸漸地在當地有了很大的名聲,經過歲月的洗禮,解放軍廟看上去荒誕不經,違和感強烈,可能許多人都會覺得有些不協調,但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這其實高度符合中國,眾的信仰觀,在歷史的長河中,大多數英雄事迹都早已被磨滅,他們把那些英雄生前的雕像刻下,目的未必僅僅只是紀念英靈,還有更多的是想讓世人記住他們的世界,記住他們曾經擁有的奮鬥精神,就像關羽千里走單騎和桃園三結義,這些典故和寺廟疊加起來,就成了一種鞭策後人,學習他們精神的特殊方法,所以歷朝歷代才會有老百姓這麼做。

曾恨在點香

實際上這只是我們的方式,與西方不同,在中國人的文化里,神都是那些為了人民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比如沿海群眾祭拜的媽祖,相傳就是一位姓林的婦人,一生行善無數,被奉為了中華海神。

雖然27位解放軍戰士已經成為烈士,但是他們的精神寄託,將會以寺廟的這種形式,繼續在所有經過這座寺廟的人們,心中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並孕育出新的果實,這本身就已經超脫了廟宇的存在,成為了精神上的遺產,並且繼續影響這活著的人,給予更多的力量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