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關懷的進路

終極關懷的進路

——讀《與先知通心》有感

梁恆豪


一、與許金聲老師的結緣


許老師大名早有耳聞,譯著、專著頗多,對馬斯洛的研究,無人能出其右。他近年來的提出的「通心」理論及相關心理諮詢技術在國內獨樹一幟,自成一派,口碑相傳,影響頗深。2015年,蘇州西園寺第六屆佛教心理學論壇,得以與許老師當面交流的機會,此後參加了幾次許老師的全人心理學·通心工作坊,期間跟許老師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對許老師的理論和技術也有親身的體驗,收穫頗多。與許老師的探討,同時也引起了我對心理諮詢與宗教相關聯問題的一些思考。

許老師《與先知通心》一書是他這些年理論思考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升,內容豐富,思維很有深度。「通心」、「通心力」的概念是很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語言。最重要的是,許老師融合、消化、吸收了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頗有個人特點的、行之有效的理論、概念和技術,在實踐中加以應用、推廣,虛心誠懇地接受業內專家和學者的批評和挑戰,然後進一步深入思考、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


二、許金聲老師的心理學研究的特點


1、許老師立足於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和以肯•威爾伯為代表的後人本主義、整合學代表人物思想的研究,這對我們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只有系統地了解偉大心理學家的思想,才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入思考,進一步拓展,從而將中國的心理學研究向前推進。

2、許老師特別提出關照身-心-靈的全人「大健康」的思想。許老師指出,當您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或者「全人」的時候,您就是「成佛」的狀態了。全人心理學思想旨在實現「做人者,既通道,又通人,通一切。」初次觀之,「全人」這個字眼極易容易引起誤會,似有「完人」之義。真正認真了解之後,許老師所謂「全人」是指潛能充分發揮,旨在達到身心靈和諧統一,然而,它不是完美無暇,至善之境,它是一種能量發揮的狀態,而不是指與外界沒有任何衝突、矛盾的完美無缺狀態。

3、許老師重視個體經驗體悟和自我成長完善。許老師將剖析自我和分析個案結合起來,從中悟得心理諮詢的理路,充分體現自助助他、渡己渡人的心理諮詢本質。許老師對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的剖析和反思是非常深刻的,他能夠從個人出發,立足向聖人先賢學習,主動與聖人先賢通心,通過與聖人神聖的溝通達到覺悟,從而完善自我,這在《與先知通心》一書中得以充分體現。

4、許老師個人終極關懷的精神性進路。在《與先知通心》一書中,許老師對聖人先賢的認知主要從自身學習、體悟出發,某種程度上挑戰著傳統信仰的程式化內容,他信佛、信耶穌、信道,但他的「信」不遵從傳統的進路,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通心」的方法,他的信仰不重傳統,不重歸屬,不重儀式,而是多元融通,追求「大道至簡」,這正是一種信仰的「精神性」進路,又是一種「中國化」的進路。

5、許老師的心理諮詢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它與許老師的終極關懷的進路息息相關,許老師的心理諮詢也具有自己鮮明的個人特色,他提出「法無定法」的「貓鼠論」;提倡大道至簡,提出的「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成長公式,操作性強,方便推廣;整合百家,自成一體,他在諮詢過程中根據需要靈活運用所有流派的諮詢方法。正所謂,至簡之法,得之不易,至高之道,求之以恆。


三、宗教與心理諮詢的關聯


心理諮詢「本土化」過程中離不開宗教和文化的參與。不同的宗教界人士都在關注心理學,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信眾乃至普通大眾,在這方面,佛教做的工作比較多,影響也相對大一些。在一次基督教牧師的培訓班上了解到,基層牧師也非常需要心理諮詢的知識,因為他們意識到信仰在解決信眾心理問題上不是萬能的。從另一個層面,心理諮詢師也需要了解宗教信仰,以更好地面對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來訪者,更好地共情他們與信仰有關的心理掙扎,從而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正如榮格所指出的,心理諮詢師和牧師應該互相學習,彼此共同提高。作為從事宗教心理學研究的工作者,期待未來湧現更多像許老師一樣的優秀心理諮詢師,更好地將宗教和心理諮詢整合起來,在實踐中幫助更多的人,我對此充滿信心。


(前言:此文為梁恆豪先生在2018年6月9日在中科院心理所舉辦的「許金聲全人心理學·通心理論研討會」上的發言稿。梁恆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主要著作《宗教心理學》、《榮格的宗教心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