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常聞法師勸眾,修諸功德之後應當迴向。然而何謂「迴向」?為何「迴向」?又該如何「迴向」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關於迴向的相關內容,讓修行的功德更圓滿。


什麼是迴向

佛教常鼓勵我們「自利利他」,而「迴向」便是讓自己和他人都能獲益的極好方法。

那為什麼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分享給大眾,叫做「回」向,而不是「去」向呢?依佛門之言,眾生煩惱的根源在於心中的「我執」與「法執」,因為有這兩種錯誤的執著觀念,所以把自己與他人對立起來,在與人攀比的過程中追求虛假的快樂。

而「迴向」就是幫助我們降低執著、建立自他一體的正知正見。

六祖壇經》裡面講到「自性能生萬法」,一個人執著越重他就越難見到自性,而當我們把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並且不將此「功德迴向」一事放在心上的時候,實際上功德並沒有遠離我們,但我們的心量打開了、執著降低了,自他均能受益。

若將修行比作黑夜中點燈,功德迴向就是以此燈點燃彼燈,此燈光明不失分毫,且因眾燈互照,光明更勝從前。願將一切善業功德與大眾,而最終回歸自性,此是「回」義。

向,是指向,明確對象和目標。我們願將功德分享給哪些眾生?希望自己和眾生達成何等目標?

若是佛弟子,應當迴向一切眾生速成佛道,或者跟自己所修學法門結合起來,做更具體的迴向,如迴向報盡生西等。

如果對「迴向一切眾生」感到不真切,發不起廣大的菩提心來,那麼也不能省略,可以在廣大迴向之後加一個分別迴向。

有時候也會因當前的特殊因緣而臨時加一個迴向的目標,比如有眷屬生病,可迴向他身體早日康復;有人逝世,則迴向他往生西方等。

如果能夠至誠地對那些與自己關係不好、乃至於惱害自己的眾生也進行迴向,那就更加殊勝難得,這樣的迴向能夠解冤釋怨,一定程度上消除障礙。

總之,只要自己做了善業功德,一定不要忘記將此功德迴向給大眾。

迴向,看似沒有做什麼實際的事情,但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菩薩是在救度一切眾生的過程中獲得成就佛道的資糧,而我們凡夫因為能力有限,只能力所能及地幫助一部分眾生,很難對更廣範圍的眾生提供即時的幫助,但是發起「願意幫助一切眾生」「願意分享一切美好」的意願是菩薩修行的起步,每一次修行的至誠迴向,就是一個發菩提心、鞏固菩提心的重要過程。

只有我們發心明確、目標堅定,在修行的道路上才會更有動力,也不會半路偏航。


如何功德迴向

通常在修行後,我們會加念迴向偈或迴向文將功德迴向給自己、親友或眾生。

祖師大德多勸我們發廣大心,迴向給眾生,但如果過去世的「慳貪」習氣依舊牢固,不願迴向大眾,可先念迴向文,再補充迴向偈,逐漸從小向大,培養自己的心量。

示例如下:

完成誦經、念佛、布施、放生等善業功德後,念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供養十方佛,遍及一切眾,惟願大眾離苦得樂,早證菩提。

再以此功德迴向_____(人名),祈願諸佛垂慈、龍天護佑,令其_____(祈願內容)。

祈願的內容不必太顧慮行文規範,意思表達清楚即可。但須注意,祈願內容不得違害他人,佛菩薩不會去成就惡願。

常用的迴向偈還有其他不同版本,大家可自行選擇合適的來念。

常用迴向偈

迴向偈(一)

法會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這首出自《華嚴經》的迴向偈是最為常用的迴向偈之一,大家可根據所做的具體功德代入其中,例如:抄經/誦經/放生功德殊勝行等。


迴向偈(二)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這首迴向偈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也是較為泛用的迴向偈,參加法會、誦經、禮佛、念佛、持咒後都可加念。



迴向偈(三)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這首迴向偈是唐朝善導大師所作,也是可以通用的迴向偈之一。

迴向偈(四)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這首是凈土法門常用的迴向偈,誦持《地藏經》《藥師經》《普門品》等經文或參加超薦、祈福等佛事後都可以加念這首。



迴向偈(五)

願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這首也是凈土法門常用的迴向偈,可以普遍適用。

迴向偈(六)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在誦持各部經典後,可以加念這首迴向偈。


迴向偈(七)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諸世界常安穩,

無邊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障並消除,

遠離眾苦歸圓寂。

這首迴向偈出自《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在持誦《文殊心咒》《普賢行願品》及其他經典後都可加念。

內容來源丨廣州光孝寺

圖片來源丨十願百科

攝影丨丹珍旺姆、妙傳、重影、李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