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尼供求失衡?醜聞!香港名寺爆出奢華攀比、高僧名尼苟合亂象

香港大埔馬窩村定慧寺本來名叫「蘭若園」,是由增秀老和尚所興建,後來大事增建,1963年改名為「定慧寺」,1988年,忍慧法師圓寂,家族捐出大筆款項,重修佛殿,在1993年重開。就是這一間在大埔甚具聲名,出過多位高僧名尼的名剎,近日發生了一宗震驚香港的醜聞。

根據身為其董事的律師翁靜晶所公開,定慧寺住持釋智定先後與兩名內地和尚結婚,以協助這兩人申請香港身份證,以來港定居,翁靜晶又指出,這寺院賬目混亂,很多捐款去向不明。當此事揭發出來,又發現釋智定本人生活奢華,不但擁有大量名牌衣物,更加是乘坐名貴房車出入,並且使用化妝品和護膚品。此案已遭到入境處立案調查。

查釋智定在2002年在寶蓮寺出家,師傅是寶蓮寺第六任住持「初慧大和尚」,當時初慧81歲,智定只有35歲。初慧患有老人痴呆,需要別人照顧起居飲食,智定為初慧沖涼和按摩,後來,初慧運用他在佛教的影響力,把智定送往了定慧寺當住持。

這事件有一個奇怪之處,就是從來和尚寺和尼姑庵是分開管理的,這正如在西方,神父和修女的修道院也位於不同的位置,正是因為男女有別,並不方便之故。然而,在寶蓮寺之中,卻有和尚和尼姑混雜,在管理上,這顯然並不妥當,另一方面,這也代表了,政府對於宗教單位的監管法例太過寬鬆,所以其管理階層擁有無上的權力。

至於釋智定為何要假結婚來申請丈夫來香港當和尚呢?根據釋智定的說法﹕「以前是我照顧師傅,後來就是拿了香港身份證來假結婚的那個,一個月給他三千元來照顧,就是智強(即釋智定的第一任丈夫)幫師傅沖涼,但智強不能留在香港,他拿到證件後,天天幫師傅沖涼,師傅老人家很開心呀,是小孩而已,開心到不得了。」

現時佛教聯合會的會員是一萬人左右,但除了比丘和比丘尼之外,還包括了在家修行的居士。要知道,佛教是香港的第一大教,信徒人數達到一百萬人,相比起天主教的六十萬名教徒(包括了外籍人士如菲佣),佛教徒的數目多出了一半以上。再加上大量的內地信徒,也有來港,去作參拜,佛教神職人員的人手吃緊,是可以想像的。

然而,在香港諸教派之中,又以佛教對教職人員的教律最嚴。基督教的牧師可以結婚,佛教的和尚尼姑不可以,天主教的神父可以飲酒吃肉,佛教的和尚尼姑也不可以,在天主教而言,近年已經因為不準結婚的規律,令到其招收修士的困難大增,畢竟,在這個花花世界,已經大不同於以前的農業社會,那時當神職人員的機會成本不高,而且還保證有飽飯吃,但現在,古老教派由於戒律森嚴,神職人員的缺乏,已經是一個共同的現象了。而佛教由於要戒肉戒色,其困難之處,又比天主教更甚。

香港向來有在內地輸入神職人員的習慣,例如定慧寺的創辦人增秀和尚,便是從內地來港。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了之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巨大豐富,宗教不再是主要選擇,所以令到佛教人員的數量大減,但是,宗教卻是人民的必需品,在改革開放之後,湧現出大量的「宗教市場需要」,但當(和尚尼姑)的供應追不上市場的需求時,大量吃肉好色的假和尚假尼姑,便開始在社會中出現了。

香港的狀況,也是神職人員嚴重不足,所以也只有像往時一樣,從內地輸入「專才」,但很可惜,內地的狀況其實比香港更加嚴重。所以說,定慧寺的釋智定恐怕不是個別事件,而是冰山的一角,因為,這其實是因為社會改變、供求失衡、監管不足,因而產生的社會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