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從訊息發達的多媒體獲悉,東海海印寺發掘2副匾額,都是弘一大師獨創的弘體書法。弘一是含著金鑰匙出生於官宦和殷富家庭,生活絢麗繁華,琴棋書畫金石音樂戲劇等造詣很深。後因佛緣遁入空門,日本妻子攜孩子在寺廟門口跪等三天三夜,仍無法挽留他執意出家的決心,答覆「愛就是慈悲」,站在船首連頭也不會泛舟而去。他受泉州濃厚的宗教氛圍感染,人生最後的十四年駐錫於泉州開元寺、承天寺、凈峰寺、福林寺、草庵寺、雪峰寺、銅佛寺等弘法講經著書。弘一練就獨特的書法,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贊曰樸實圓潤、渾然一體。時人向弘一索字,皆慷慨應允。 這兩幅額匾藏於寺廟庫房,近日方發現,其中光明寺匾額是其少見的隸書字體。
海印寺隱匿於黎明大學後山的寶覺山,始建於北宋,寶覺禪師主持修建。南宋理學家朱熹在此講學,東側設有朱子祠。南宋末年,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在此建有望海樓,居高臨下瞭望晉江江面,並在後渚建有觀雲台。其兄弟蒲壽宬也在此讀書。
翌日,弘一研究會會長陳珍珍先生以102歲高齡辭世。陳珍珍出生於泉州書香門第,其堂弟陳泗東是泉州文史專家。她與剛剛辭世的百歲國學大師陳祥耀先生都是親身聆聽大師的講經,十四歲時就讀於教會學校。在班主任組織下聆聽弘一講經,景仰弘一的大師風範,轉而從事佛學研究,創辦泉州佛學院,擔任佛教協會會長,講課直至75歲。
海印寺背山面海,梵宇聖殿依山梯次而建。
廟宇台基擋土牆有吐水九龍頭,面前是放生池。拾階而上,一座大殿寺門緊閉。兩側是方形二層廂樓。寺廟飛檐翹脊、雕樑畫棟,瓷剪雙龍戲珠栩栩如生。牆壁上是灰白色蚵殼有序堆砌,圖案精美,宛如魚鱗狀,別具一格。這是泉州海絲之路船舶從事海上貿易 卸貨後,為平衡船舶,裝上東非中東一帶碩大的海蠣殼壓艙。變廢為寶,成了輕質堅硬的建材,有千年磚、萬年蚵的美譽。
7級6角銅塔高高肅立在銅爐上渾然一體,蘊意佛門「七級浮屠」。
居高臨下,晉江大橋「開」形橋塔、80米高摩天輪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盡收眼底,恢宏大氣。
大雄寶殿雄偉肅穆、恢宏大氣,樹木參天、枝繁葉茂、氣根虯髯,像一把把撐開的大傘,隱蔽著金碧輝煌的殿宇,一排排五顏六色三角梅映襯,顯得靜謐溫馨、幽雅恬靜。
半城煙火半城仙。朱熹曾在泉州讚譽「此地古城佛國,滿街皆是聖人」。弘一大師題寫楹聯懸掛於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正大門。
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和22個景點列入宋元時期世界海上貿易中心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歷史遺迹俯拾皆是、文化傳承瓜瓞綿綿,恍若進入時空隧道,隨時與歷史撞個滿懷。撫今追昔、以史為鑒,泉州剛剛被列為五個區域中心城市,文化底蘊和現代化都市的結合,更顯得宜居和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