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緬甸——大師與將軍

在緬甸,街頭隨處可見一隊隊身披棗紅色袈裟的和尚手持黑缽赤腳沿街化緣,尼姑則穿粉色袈裟持銀缽,隊伍走到門前,虔誠的民眾總是會端出自家飯食,恭敬地給每一位僧侶布施。

穿粉色袈裟的尼姑

當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不過緬甸沒有煙雨,只有驕陽烈日和漫長的雨季。曼德勒,幾乎每一個街區都有一座佛寺,我第一次到緬甸,深入到曼德勒城市中心,坐車經過聯邦公路直到臘戌,見到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金頂佛塔,一隊隊赤腳僧侶,和無數虔誠的民眾。

常見的緬式佛塔

僧人戒律與社會道德,寺院建築與皇宮閣樓,佛歷新年與潑水狂歡……佛教文化與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國家用佛教的力量統合民眾。沒有佛教作紐帶,一百多個民族組成的國家早就分崩離析,以緬人文化為主的民族文化會漸漸衰落,民族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供奉佛像,學校教室里除了領導人的畫像還會掛上有名的僧人大師畫像。甚至緬甸軍隊每佔領一個少數民族地區都會建一座緬式佛寺,從緬甸中南部請來僧人常駐。

軍 隊高層領導拜會高僧

平時寺廟接受民眾布施,僧人向民眾賜福,災難來臨,寺廟也會回報民眾。緬甸北部常年戰亂,無論戰況多麼激烈,交戰各方始終達成一個默契——不向寺廟動武,因此寺廟經常作為臨時避難所(有時候會有例外,如炮彈誤打掉入寺廟損壞建築,一方不講武德強行在寺廟紮營)。在疫情和正變的雙重打擊下社會失業率高達15%,很多民眾吃飯都成問題,這時候寺廟也經常不定時向民眾發放大米糧油。

疫情下民眾排隊領取寺廟發放的糧油

疫情以來,僧侶上街化緣變得不現實,但是依舊有很多民眾來到寺廟,向寺廟僧人布施,求佛保佑。平常家裡有個不順啥的都去寺廟布施,求大師指點。我大致了解了一下,緬甸僧人還是很厚道的,誦經作法有效(心理作用?)布施多少全看施主,不強求。

大師向施主頒發捐贈證書

施主合影

疫苗到了先給寺院僧人接種,寺院屬人員密集場所,有民眾前來拜佛,還有很多難民暫避,疫苗也是用到了實處。

寺廟核酸檢測

普通中國人很難理解緬甸社會對宗教的執著,但是仔細想想,佛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總是有著適合其存在的社會土壤。佛教建立起一整套社會道德規範、產生無數文學經典、融合吸收不同文化形成獨特的建築風格,作為文化紐帶有力地維繫國家(明面上)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