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咒語,屋子全都飛了起來
《飛屋環遊記》里,脾氣古怪的老爺爺為了完成和亡妻的約定,給房子裝上無數氣球去環球旅行。現實中,法國航天之父Clement Ader發明飛行器的靈感,也來源一個氣球。人們對飛翔的夢想就是如此簡單而樸實,在實現童話時從來不糾結於邏輯上是否嚴密,而更在意是不是真的飛起來了、飛翔的樣子是不是如想像中一般美麗。
法國藝術家Laurent Chéhère在年輕時也是一名廣告人,突然有一天他厭倦了日復一日的工作,於是背上行囊開始了世界旅行。在旅途中,也許由於審美距離或是奇妙的遐思,他發現那些當地人熟視無睹的建築似乎都會說話。於是他開始嘗試通過觀察、攝影和後期,讓「建築」成為一種敘事手段,並且增添了「飛」這一超現實的動作,於是便有了「飛屋」(Flying Houses,2012–)這個藝術項目。
——即便它們看起來真實存疑,又或許荒誕滑稽,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早期的他,關注周圍的街景,比如法國小鎮年久失修的房子,像兒童畫一般的小屋,待價而沽的郊區住宅,有陳舊痕迹的廉價旅店。
The Linen / Le linge - 2012
The Caravan / La Caravane - 2012
Trace - 2012
後來他嘗試著打破這些建築原有的敘事,給他們賦予更新奇大膽的故事任務。
The Circus / Le Cirque - 2012
這個馬戲團位於法國北部一條塵土飛揚的馬路上,Laurent Chéhère在它身上看到了費德里科·費里尼《大陸》(La Strada)的影子,以及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柏林蒼穹下》那個天使愛上空中飛人的故事。詩歌、黑暗、戲劇、愛情,所有人類喜劇的成分都在那裡。於是畫面的左上角,他讓一個小丑模樣的人偽裝成拿破崙,坐在房頂抽煙,以扮演電影里悲傷的天使。
The Great illusion / La Grande illusion - 2012
這一作品的名稱致敬了雷諾阿。從遠處看,他們像是駕駛一搜滿載而歸的屋子,平靜而祥和地渡向天際。實際上,他們是一群非洲移民,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希望,正駛向巴黎的未來,但現實就像他們所在的屋頂一樣擁擠、不安全、非健康,也通過這個比喻暗示了他們當年發生在地中海的悲劇。
The Red Balloon / Le Ballon Rouge - 2012
靈感來源於艾爾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的奇幻短片《紅氣球》,這似乎是一家隨處可見的廉價酒店,但街道標牌上「公社萬歲」的字樣,又暗指它早在1871年該地區的流血事件發生時已經存在。而屋頂上的細節,塗鴉參考了喬治·奧威爾小說《1984》中的獨裁者、美國帝國主義的象徵查克·諾里斯,隱喻十足。
Notre-Dame - 2019
這是一個關於消失與存續的命題。中心建築是建於8世紀卻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被遺憾毀壞的聖保羅教堂,而左下角是法國最著名的攝影師查爾斯·馬維爾(Charles Marville)攝影項目「舊日巴黎」(巴黎街道攝影,尤其專註於將被拆舊建新的舊街道)中,已經消失的街道和廣場。你若仔細看的話,還會發現奇美拉(古希臘怪物)、古石像等奇妙的人物。致敬之餘,藝術家也想像這些過去的建築遺迹,以及超現實的角色能夠還原當年正在燃燒的巴黎聖母院的真相。
飛屋系列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房子,即便不知道它的意義指向,也會覺得驚艷。當這些歷史的塵埃,混合著神秘的異國情調朝觀眾奔涌而來,也隨即帶來了一個個無聲卻引人入勝的故事——而我們不光眼睛看到了,耳朵也聽到了。
No concession / Sans concession - 2013
Still Life / Nature Morte - 2013
Red / Rouge - 2014
The Journey to the Moon / Le Voyage vers la Lune - 2018
Solstice-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