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一段歷史。
關於晚清時期張柏林考察團來中國考察拍下的老照片系列,歷史鏡像館已經發了好幾期了。從這些老照片中,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中國,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民間的生活狀態。
這期歷史鏡像館將繼續帶你看看張柏林鏡頭下的晚清中國。
考察團在1909年5月18日早上離開太原,前往石家莊,這是路上的風景。
可以看到,房子都是建在山腰上的。
這是考察團拍攝的山西的一個小鎮,小房子鱗次櫛比,可以看到圖上還有三根電線。
這是考察團里的兩個成員,一位是李三,一位姓常。他們正坐在地上聊天。
這是山西的郊外,可以看到只有一棟房子在照片里,旁邊都是一些小樹,沒什麼人煙。
考察團前往張家口的時候,在沿途看到了一些佛教的碑塔,於是他們拍下了這張照片。遠處是連綿不斷的山巒。
這是在宣化城的時候,可以看到這裡也有一個搭建的簡陋的棚,又是一處茶水攤。幾個人正朝攝影家的方向走來,還有小孩,這裡似乎比較多樹。
這是在北京的某個車站,可以看到幾個警察站著月台邊,上下車的乘客很多。
這是考察團前往天壇遊覽。在這裡,他們遇到這群工人正在搭建帳篷,據說是因為皇帝要來天壇。
我們都知道,天壇在明、清兩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來年五穀豐登的場所。它有圜丘、祈谷兩壇,而其中圜丘在天壇南半部,坐北朝南,嘉靖九年(1530年)建成。
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台、望燈等。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後,在天壇齋宮內設立司令部,還在圜丘上架炮,很多文物被偷走,很多建築遭到毀壞,再也看不到原來的樣子。所以從一些老照片能看到那時候的建築,對考古工作是十分有參考價值的。
這是考察團拍攝的天壇內的照片,可以看到遠處有一個城門入口,中間還有一座橋。
他們走到橋那裡拍了張照,照片上坐在橋上的是考察團里的李三,他負責翻譯工作。
參考資料:
文化部文物局 .中國名勝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