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嬰幼兒時期怎麼打好說話的基礎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成長的特殊時期,雖然他們的語言系統還不完善,但他們的聰明和感悟力卻遠遠超出了成人的想像。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在嬰幼兒時期形成的,父母必須抓住這一孩子說話能力培養的關鍵期。

    嬰兒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已經能夠辨別各種聲音與乞味了,當這些聲音或乞味不斷在他面前重複時,小寶寶便會有所反應,小腦袋亦會儲存起他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事物。

    媽媽必須從接寶寶回家的第一天開始,就學會了解寶寶的需要和如何令寶寶發揮潛能的方法,更要與寶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使他感到媽媽是愛他、關心他的,這會幫助他日後對美好的世界產生信賴。

    親子溝通,很多時候是不需要用言語表達的,有時一個擁抱、一個微笑便可以將媽媽無限的愛意傳送給寶寶。

    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他(她)在孕育語言表達能力,積極地與嬰幼兒溝通交流對孩子說話有很大幫助,那麼,我們怎樣與嬰幼兒交流溝通呢?

      通過餵奶、撫摸與嬰幼兒溝通

        嬰兒出生後第一個基本生理需要是飢餓,需要馬上吃奶,當需要獲得滿足後,便會安寧地入睡。

    許多父母為了訓練孩子的起居生活有規律,多會硬性規定孩子的吃奶時間,每隔3至4小時一次,其實這樣做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每個孩子的生理要求都是有差異的。例如吃奶,並非每個嬰兒都會在同一時間感到飢餓,當孩子要吃奶的時候,媽媽應該馬上給他吃,孩子吃飽後,就會滿足地再睡覺。否則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會對周圍的人不信任和沒有安全感。

    有時嬰兒哭不一定是飢餓引起的,比如身體不適、尿濕等,因此母親必須清楚嬰兒的真正需要,及時滿足他的要求。

    剛出生的嬰兒,除了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如飢餓要吃奶、撒尿要換尿片外,心理上亦有其基本需要,溫柔的愛撫就是其中之一。

    在媽媽不斷搖動、摟抱和愛撫的動作中,就算不用言語,孩子也能感受到被媽媽愛著的幸福。

    擁抱、親吻的方法向嬰幼兒表達愛

      擁抱是表達愛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只要孩子在媽媽的懷裡,便有無限溫暖,知道媽媽愛他、保護他,如果媽媽抱緊他些,這種感受便會更加強烈。

    有些人認為,以抱止哭,會寵壞孩子,恐怕日積月累,孩子會變成一個不抱便哭的娃娃。其實,這種情況是很少發生的,因為寶寶有了基本的感情需要後,是不會無故地大哭的,因此媽媽無須過於擔心。

    擁抱也可以代替稱讚,孩子做了一件令媽媽滿意的事情時,若獲得媽媽溫柔而緊緊的一抱,便會曉得媽媽是在稱讚他、鼓勵他了。

    看到一個健康活潑的寶寶,相信人人都想將他抱起,親吻一下他的臉頰,寶寶必定會以微笑回報你對他的愛。

    寶寶天生就有辨彆氣味的能力,每天接觸母親,習慣了媽媽的氣味後,當媽媽一走近他的身邊,他便會立刻感受到;如果媽媽在他臉頰上親吻一下,寶寶不用睜開眼睛,也知道這是媽媽的氣味,會感到很親切、很安全,便會愉快地繼續睡覺。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接觸寶寶的機會,親吻一下寶寶的臉頰,例如喂寶寶吃飽奶後,輕輕抹去寶寶嘴邊的奶漬,然後親吻他一下;替寶寶換上乾爽的尿布後,抱起寶寶吻一吻,不但可以使寶寶獲得生理上的滿足,還讓其同時獲得情感上的滿足,使親子間的感情更進一步。

    一邊摟抱孩子,一邊輕撫他的頭髮,無限的愛意關懷,都會從萬千個發孔中,傳送到孩子的每個細胞里。

    這種非言語的接觸,是親子溝通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用握手、點頭和微笑來表示「愛」

   (1)握手

    媽媽逗寶寶的時候,會握著寶寶的手說「握握手,做個好朋友」之類的話。寶寶也會握著媽媽的手,發出呢喃的聲音開心地笑著,小手不斷地搖動著,久久也不肯放下來。因為對寶寶來說,握著媽媽的手,會有無限的溫暖、安全和信任的感覺。

    握手也可以訓練孩子對肌肉的控制和培養其智力發展。當媽媽將一個手指放入寶寶手中,寶寶敏感的皮膚便會立刻感受到,且會立刻將媽媽的手指緊緊握著,如此不斷地重複著,不但可以訓練寶寶手指的靈活性,而且透過肌膚的接觸,會令親子間的關係更加密切。

   (2)點頭

    當媽媽哄寶寶的時候,喜歡以微笑、說話、點頭來逗他,而寶寶也會有即時的反應,手舞足蹈、開心地微笑、口中嘀咕著、學著媽媽的模樣。雖然寶寶太小,還未能控制和學會點頭這動作,但寶寶會明白這個動作是友善和愛他的表示。

    寶寶學步時期,對任何可以觸摸的東西,都有很大的興趣和好奇心,總要去觸摸它、碰它、抓它、撥弄它,當看到媽媽微笑地向他點頭時,寶寶便會又開心、又放心地觸摸了。

   (3)微笑

    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微笑,對他的個性發展極為重要,而母親對這個微笑的反應,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般嬰兒,到了3個月大的時候,會懂得笑和發出無意義的聲音,並開始注意及記憶身邊發生的事物,母親如能經常對孩子發出慈祥和藹的笑容,對嬰兒智能的發育會有著極大的幫助。

    嬰兒與母親交換第一個微笑,就是愛的開始,亦即表示嬰兒學會「接受」及「給予」。

    愛,而這個「愛」的教育的「老師」,除了母親外,再沒有更適合的人選了。

    當孩子在媽媽身上學會微笑,他將會是世界上最快樂、最令人喜愛的孩子。

       用柔和的眼神與嬰幼兒溝通

    眼睛是靈魂之窗,也是各個器官中,唯一不用語言和動作便可與對方作心靈溝通的部分。

    初生的嬰兒,雖然不懂得用語言與媽媽溝通,但從媽媽柔和的眼神中,便可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與照顧,孩子會覺得在媽媽身邊有滿足感及安全感。

    初生的嬰兒,活動範圍有限,只能用眼睛和四肢與媽媽溝通,因此媽媽替幼兒換尿布、餵奶或洗澡時,要常常注視幼兒的眼睛,察看幼兒對需求是否感到滿足。

    學步階段的幼兒,喜歡嘗試和觸摸每一樣東西,由於這時的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尚未成熟,對媽媽說的話未能完全明白,許多時候只能從媽媽的眼神探索媽媽說話的意思,當孩子想嘗試做某件事或觸摸某樣東西時,看到媽媽柔和的眼神,對孩子來說,是代表著愛、鼓勵、默許、認同、支持與安慰的意思,如果能夠好好運用,會勝過千百句言語的。

    孩子有話向媽媽傾訴時,媽媽千萬不要一邊工作,一邊與孩子說話,最好放下手邊的家務,蹲下與孩子一樣的高度,一邊傾聽、一邊注視著孩子的眼睛,讓他感到媽媽對自己的尊重,並且重視自己的傾訴。

         與嬰幼兒溝通的其他方法

    (1)按摩

    初生的嬰兒,全身感覺最發達的部位是皮膚的感覺系統。按摩不但能使孩子表面的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發出熱力、消除肌肉疲勞,更會刺激孩子神經中樞的興奮,使身體各部分的器官神經更為活躍。

    嬰兒大部分時間都是睡在床上,甚少活動,對身心健康沒有好處,因此,媽媽每天應花上10分鐘的時間,替嬰兒做點按摩體操。按摩的部位,由掌心或腳心開始,按照嬰兒的年齡分段施行。

    體操可以使孩子心情喜悅,這是孩子天生的反應,因此媽媽應該持之以恆,替孩子做按摩體操。

    當媽媽的手接觸孩子全身各個部位時,孩子的緊張狀態會全然放鬆,滿足地任由媽媽按摩,媽媽看到孩子的愉快神情,自然也會感到高興,這種親子間的肌膚接觸,勝過千言萬語的溝通。

    (2)指壓

    指壓也是按摩的一種,是利用手指壓力,在肌肉上壓按的按摩方式。

    媽媽替孩子進行指壓前,最好參考一些嬰兒體操書籍,按照孩子的年齡和能力,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的指壓按摩,否則會很容易弄傷孩子。

    1個半月到3個月的嬰兒,手腳仍會呈現強烈的緊張狀態,這段時間,嬰兒會出現各種本能的反射運動,不久,四肢開始弛緩,母親便可以在這時期替孩子進行指壓按摩了。

    替孩子做指壓按摩,力度不宜太輕,也不能過重,要恰到好處,太輕的話,起不到指壓作用,太重時又會令孩子不舒服。

    指壓按摩不但有助於孩子身心的發展,也可增進親子間的溝通。媽媽替孩子指壓時,不要過分集中在指壓的部位,應該盡量地注視孩子的眼睛和反應,這樣才能兼收健康與溝通之效。

    (3)摔跤

    嬰兒的肌肉和頭腦要不斷使用才會發達,如果每天只讓嬰兒躺在床上,缺少活動,會對嬰兒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運動可以帶給孩子喜悅,媽媽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孩子年齡和身心發展的運動,它不但能使孩子各個內臟器官組織的作用更強、更旺盛,也能使孩子變得更開朗和精神奕奕,對其智力及人格發展有著莫大的幫助。

    媽媽和孩子摔跤,會使孩子產生很大的反應,因為主動運動,比被動運動來得有趣,且更刺激。這種摔跤運動能使媽媽和嬰兒之間產生愉快的交流,在不知不覺間形成健全的親子關係。

    (4)梳頭髮

    當你半躺在理髮店,任由髮型師替你輕輕梳吹頭髮時,會感到非常舒服,神經系統完全處於鬆弛的狀態,有時會不自覺地睡著了,在你理完髮,踏出理髮店時,便會有精神為之一振的感覺。

    如果你也將這種舒適的感覺給予你的孩子,你的溝通技巧顯然又進了一步。

    媽媽每日不妨抽出一段時間,替你的寶寶梳理頭髮,梳子每一次上下撥動,就如按摩一樣,將這種舒適的感覺從每條髮根傳入孩子的皮膚組織中,使其血管擴張,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這種舒適的感覺會使寶寶有被保護的安全感,很想媽媽繼續梳下去。

    晚上睡覺前,也替孩子梳理一下頭髮,會令孩子睡得更香甜,若孩子輾轉不能入睡,媽媽只要一邊拍著孩子的肩膀,一邊用手指像梳子般輕輕擦著孩子的頭髮,孩子很快便會入睡。

    (5)剪指甲

    曾經有人說過,要知道孩子在家中是否被媽媽關心愛護,可以檢查他的指甲,如果孩子的手指是清潔乾淨的話,說明他有一個愛他和關心他的媽媽。反之,若孩子的指甲過長,又是藏污納垢的話,其媽媽對他的關心程度,顯然是有限的了。

    雖然單憑這個小細節來判斷媽媽是否愛孩子,未免有點兒武斷,但細心一想,也不是全無道理。

    不要小看剪指甲對孩子的影響,孩子經常利用手來進食、擦眼睛,如果指甲不清潔,會很容易將細菌帶入孩子的口腔或眼睛內,引起各種傳染病,影響孩子的健康。

    (6)看護

    近年許多孩子在家中因意外受傷,甚至死亡的案例愈來愈多,究其原因,都是父母疏忽照顧孩子所致。

    從你準備懷孕的那一刻開始,你便要有一個心理準備,就是要做一個全天候的媽媽——有24小時照顧孩子的責任。

    孩子從出生那一天開始,便要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冒險和不斷學習才能茁壯成長。媽媽就如一隻照明燈,帶領著孩子走向光明大道。當孩子遇到危險,媽媽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引導孩子到安全的地方。當孩子步入黑暗歧途時,媽媽要將照明燈射向正途,讓孩子得到指引。當孩子進入迂迴的小道,如果終能到達終點的話,媽媽應放心地讓他繼續走下去,因為終有一天,他自會發現一條更快捷更方便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