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用藥基因檢測:不讓寶寶做藥效的「試驗品」

養娃這件事~別人的經驗可靠嗎?

無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工作中,我們經常會去借鑒別人的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好壞、制定做事的計劃甚至是做重大決策,特別是新手爸媽(當然,誰還不是第一次當父母呢?),從寶寶還沒降生就開啟了「學技能」和「刷經驗」的步伐:小到是選擇圓形還是方形玩具來培養寶寶手部精細動作,大到令人恐慌的寶寶發燒是應該物理降溫還是化學降溫或是直接急診……

但你不得不承認,大家的經驗之談並不總是奏效:一致好評的寶寶潤膚露卻讓自己的寶寶起了紅疹子;醫生開美林給寶寶退熱,澳洲育兒Up主卻說不要吃美林;小X書推薦寶寶的第一口輔食必須是高鐵米粉,但寶寶卻拉稀了,反而家常小米稀飯才讓寶寶止瀉……

家家有個難養的娃,「前車之鑒」可能在你這裡真成不了「鑒」。

特別是遇到寶寶生病的狀況,服了兩三天葯也不見好轉,心急如焚、手忙腳亂,Baidu~搜帖子~媽媽社群:有說再觀察幾天的,有說加大點劑量的、還有推薦進口藥物的……

好像都有道理,但卻不能把孩子當「試驗品「吧。

寶寶吃藥問題~愁煞人也!

作為絕大多數非醫學專業的爸爸媽媽,吃正規來源的葯絕對是首要且正確的選擇,但「是葯三分毒」這個道理也告訴我們,只有合理用藥才是對寶寶最好的選擇。

寶寶處在生長發育期,各項身體機能並不成熟,包括負責藥物代謝及排出的肝臟和腎臟等器官,相對於成年人還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兒童也是各類藥物不良反應的主要「受害者」。

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近兩年的數據:藥物不良反應涉及患者中,14歲以下的兒童患者分別佔比9.8%(2018年)和10.2%(2019年),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分別占報告總數的34.8%(2018年)和34.3%(2019年)。

怎麼做到寶寶安全用藥~藥物基因檢測

除了遵循專業兒科醫生的醫囑、定時定量給寶寶用藥外,爸爸媽媽們還應該建立一套自家寶寶的藥物使用「經驗」,包括過往藥物使用及效果的記錄4,還應該了解基因對寶寶藥物代謝的影響——藥物基因檢測是一項不錯的參考。

說到基因,絕大多數人大概是有認識的:基因作為遺傳物質,不光讓我們繼承或融合了父方或母方的外形特徵,還影響著每個人身體方方面面的狀態,遺傳病只是一小部分,更多情況是基因指導身體合成各類功能分子、控制著每一分每一秒的新陳代謝。

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需要和某些器官中的功能分子相互配合,比如肝臟中的酶,是負責把藥物中的有效成分釋放出來,或者把「完成任務「藥物成分滅活,以免通過血液擴散到其他不需要藥物的地方。

就像是基因作用下會產生雙眼皮、單眼皮差異一樣,不同人體內基因控制合成的功能分子也會出現」能力懸殊「,這就是」因人用藥「的根源所在。

在通過藥物基因檢測評價藥物對個體效應的時候,常從有效性、藥物劑量、代謝速率、毒副作用、耐藥性、藥物依賴六個方面的綜合結論,指導某種藥物的使用:正常使用、調整劑量後使用或是謹慎使用。

很多爸爸媽媽都了解要根據寶寶體重調整藥物用量,這是因為身體健壯的寶寶代謝能力一般強、需要較高的藥物濃度才能發揮藥物的有效性,除了身體素質外,某些基因的變異也會使寶寶藥物代謝能力的加強或者減弱,前者可能發生「用藥慢效/無效」的結果,而後者可能會因體內持續高藥物濃度而損傷器官。

所以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讓爸爸媽媽了解寶寶可用藥、避免反覆「試藥」、延誤治療的同時,還可以作為醫生選擇合適藥物及劑量的參考。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夠平安健康,而這一看似「平凡」的心愿卻需要一點一滴「不平凡」的付出。